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共6篇("古代汉语学习之精华,文辑传承珍藏")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共》是一篇专注于古代汉语学习的综合总结文章。本文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学习方法及常见难点,并提供了有用的学习资源。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本文都将为你提供有益的指导,助你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共6篇

第1篇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发展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同时它也不可能变化得很大,因为它一方面有发展,一方面还有它的稳固性。因为有继承,所以几千年前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共同处,这是继承的一方面,但它也有发展的一方面,这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在就词汇方面来谈,词汇方面也是有继承有发展的。那末我们对语言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如果是很大的不同,容易发现,也容易知道它不同。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有的,语言的表现就不同。如现代的飞机、拖拉机以及各种科学和工具,都是古代所没有的,当然它就不同;还有些东西是古代有现在没有的,因为古代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工具,都是现在所没有的,所以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从前古老的词汇来,这种大不相同的地方,大家都容易注意到。但是,有些并不是大不相同,而是大同小异,古代的和现代的看起来好象是一样的,可是真正仔细考察起来,却并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两者不可能有很大不同。刚才说的很大的不同,只是小部分不同,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从古代来是有继承的一面,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它也有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又同又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 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因为看古书,太深的字不怕,我们可以查字典得到解答。如“靔”字,这个字太深,但我们从《康熙字典》上可以查出这个字就是道家的“天”,一点也不难。又如“墬”字,这个字也很深,但是我们一查《辞海》,知道它就是“地”字。所以说,难字难不倒我们,容易的字,倒易迷糊。刚才举的许多字,都是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当然读古代汉语不能与读日文相比,但是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了。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共7篇

第2篇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象不难懂。其实这样结束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作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错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着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第3篇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杖汉节牧羊: “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 哺乳期间的动物。

4 、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

5 、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 )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 )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

6 、朝:(1 )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 )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一字: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卹==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虚词: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2 、后忽更疏懈:改变。3 、具服其状:全部。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10、莫不宾从:没有(副)。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实词: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4 、具服其状:承认。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6 、固欲益其兵:增加。7 、因辞让之:责备。8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9 、下诏征超:招回。10、效命绝域:献出。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16、遂去其妻:离开。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18、便留与从事:办事。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1 、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2 、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3 、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4 、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5 、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6 、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7 、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8 、寇盗河西:名→动,侵犯。9 、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推翻。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1 、卿弟安在?(疑代)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除:(1 )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 )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 、更(1 )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 )引申义:a 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 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 )假借为“庚”,继续。

3 、须:(1 )本义:胡须。(2 )引申义:兽的须。(3 )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

4 、质:(1 )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 )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 、就:(1 )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 )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 )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 )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一字:→…旉→敷,藏→臟,兒→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1 、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2 、病亦行差:将(副)。3 、适至:刚(副)。4 、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5 、卒可得寐:终于。6 、病是也:这,指示代词。7 、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8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9 、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1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2 、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3 、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4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6 、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7 、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7 、故令不时愈:应时。8 、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9 、呻呼无赖:办法。10、止亲人宿:留宿。11、五日卒:死。12、欲造佗:到去。13、逆见:迎面。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先例。16、必燥箸母脊:附着。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23、熊颈鸱顾:通“经”,挂。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的意思。

四、活用:1 、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2 、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3 、佗脉之:名→动,切脉。4 、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5 、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6 、此可以活人:使动用法,使…活。7 、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8 、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9 、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10、轻体:形→使动,使…轻。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句: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1 、传:(1 )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 )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

2 、许:(1 )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 )引申义:同意、赞许。(3 )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5 )如此、这样(代),如“许多”。

3 、辟:(1 )本义:刑,刑法。(2 )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 )假借义:a 避免;b 开辟—消除、排除;c 偏僻—邪僻。

4 、案:(1 )本义:木制的托盘。(2 )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3 )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

5 、著:(1 )明显、显露。读音zhu ,引申为:著述、写作。(2 )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

6 、经:从糸从,亦声。(1 )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 )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二、虚词:1 、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2 、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3 、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5 、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6 、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8 、若移陈少却:稍。9 、秦兵大败:全(副)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1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3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4 、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5 、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6 、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7 、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8 、安遂游陟:登山。9 、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18、融驰骑略陈:巡行。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22、徐答曰:慢慢地。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1 、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2 、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3 、、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常用字:1 、还:(1 )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 )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 ,旧读huan. ——进一步、更加。

2 、归:(1 )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 )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 )通“馈”,kui ,赠送。(4 )通“愧”,kui 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3 、集:(1 )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 )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 )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别:(1 )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 )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 )古代“别”代“另”字。

5 、色:(1 )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 、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 )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 )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 )后起义:强盗。

第4篇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第5篇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其次,古代汉语句法的独特性也值得推敲一番,诸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等,如果你不把它们理顺,就很难理解这段古文的大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意思。古文尚简洁,基本上是一字一意。例如“虽然”,这个词在汉代汉语中表示转折,但在古代汉语中则表示让步,翻译为“即使这样”。因而,学习古代汉语必须

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繁体字,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 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古代汉语的字义多与造字结构有关,由此产生了一个字的原义,但许多字的原义现在已不用,仅用它的引申义,然而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许多字还使用它的原义,引申义反而比较少。

汉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古代汉语,它是通向中国文化的桥梁,作为学习教育的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这一门课的学习,只有有了较深的古代汉语文化底蕴,我们才能更好的吸收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才会让我们拥有更强的专业??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兴趣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古汉语课的过程中,虽然学的不深,但的确很受用,就像老师给了你一把钥匙,然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探索了。

第6篇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培养,优秀学生尤其应该着力开拓。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儿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应该首先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一点古代文化常识。这些一般教师都是比较重视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一些古汉语修辞常识。不懂修辞,特别是不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古诗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读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况中学教材中还有些注释没有兼顾修辞,甚至在修辞上处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误或费解。下面就几种修辞手法来谈谈学习古代汉语的认识。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学习古代汉语有六大环节,有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阅读、应用等。其中前四项是主要环节,后面两个是补充环节。通过预习可以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发现妙处。老师的讲课,往往包含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东西是教材中没有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也是相当宝贵的。所以听课时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复习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是一个整理、归纳、补充、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通过做大量的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古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实践的目的。

★其他类似内容

1药店工作总结10篇

药店工作总结10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对于药店工作的总结是必须的。本文将对药店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药店工作者加深理解。...

查看剩余 81% 药店工作总结10篇

2工厂实习总结2篇

工厂实习总结2篇

这是一篇工厂实习总结,实习期间学员通过学习与实践,深入了解了工厂的管理和运营,掌握了相应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

查看剩余 71% 工厂实习总结2篇

3个人实习总结10篇

个人实习总结10篇

本文是一篇关于个人实习总结的分享,通过对实习期间所学所想的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梳理个人成长轨迹与职业规划,向读者呈现一...

查看剩余 74% 个人实习总结10篇

4测量实习总结4篇

测量实习总结4篇

本文主要总结了笔者在测量实习中的经验与心得,包括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等方面,通过实践与学习,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也增...

查看剩余 70% 测量实习总结4篇

5个人销售业绩工作总结20篇

个人销售业绩工作总结20篇

本文围绕个人销售业绩进行总结,分析自身优劣势,总结有效的销售策略及方法,提高个人销售业绩,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查看剩余 88% 个人销售业绩工作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