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8篇(荣耀与勇气:《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是由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的一部战争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太平洋作战的勇士们为主角,展现了士兵们在钢锯岭上的英勇抗争和无畏精神。通过深入描绘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挣扎,在观众心中引发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8篇

第1篇

“让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是这是2016年唯一的一部杀入影史百强的作品,靠着8.3的imdb分数排在第91位。第二,则是梅尔·吉布森这个金字招牌,这个在九六年,就凭借着《勇敢的心》囊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彪悍人物蛰伏十年以后,带着全新的作品回归,让我完全无法拒绝第一时间来尝鲜。”显然,看到这样的影评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门出处和赞叹我的影视审美尚算在线,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和名头,也不妨碍它让我心跳加速和热泪盈眶然后一股情感想要喷薄而出却不知从何说起。

大部团队20几号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确定看这部电影是源于推荐也更源于战斗片所能带来的启发式的团队进攻意识。无疑这很激发我们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场意志力的胜战之后。

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写艾尔蒙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从他童年的经历,一次意外差点害死兄弟,难以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偶然救了一个人之后一见钟情美丽护士的一段爱情,这样的经历将他引导向了敬爱生命和决不杀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画他参军后的经历以及到最后身陷战火中时,这样的信仰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看完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停的念叨着“onemore,one more”,只要能多救一个人,他都觉得这是他对上帝最好的回应。

纠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信仰,或许在和平年代并不会那么被放大被广而宣扬,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却让我尤为触动和深刻,看到几分钟前还站在路边看着一辆辆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子走过的尚斗志昂扬的列兵们在几分钟后就在荧屏中被弹火击中倒下,这样的鲜明对比,却是最反复无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几张消逝的再也看不见的青涩脸庞。看到一个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士仍在乞求救护渴望生存的时候,看到多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跑回战场中救下一个个企盼救援的列兵时,我捂着自己的心,是那样激动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强烈的对比是看到日军被海舰炮火攻击,在战败时惨遭杀戮和屈辱时的画面,会联想到,当时战火中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战士,是否比这更炮火无情,血腥残虐。

现在的生活我们庆幸不用过多忧国忧民,还能偶尔奢侈和浪漫,却也有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残酷考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比拟成一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生活中困于琐事的烦恼,物质的追逐,时间的安排和惰性的挣扎,工作中囿于目标的达成,工资的涨跌,加班的劳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时候不是在与他人的斗争,就是在自我的纠结和执拗。没有手榴弹和机关枪可以横扫一切的障碍,没有掩护和地洞可以避开一切的攻击,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许多人的战场中进行一场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的战争,还要顾及当我倒下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来测试我的呼吸平稳度将我脱离战争现场进行抢救医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一定会更加有一种不安和离索,如上所说的一个人陷于一场战役中孤独求索的感觉。庆幸是跟这样一个团队来看的,当看完之后我们熙熙攘攘的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外面依旧现实太平,看到大家都说看哭了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我们走过的足迹晒过的阳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刚过不久经历的一场我们工作上的小胜战,会顿然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经历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伤,小题大关,并且还能带给你感动和欢乐,让你感到前行的无忧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来自于胸口的圣经;我们的信仰或许已有很多明确的缺失,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是否足够坚持和坚韧,坚韧的程度决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8篇

第2篇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将这部电影和《比利林恩》作比较,非常不理解。

钢琴沉顿稳重,小提琴流畅优雅。君不见,多少曲目通过它们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情。甚至,多少钢琴曲目被成功地演绎成了小提琴版本。

票房,只是数字而已。如果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不好就否定它,或者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很好就眼红贬低它,都是片面的行为。同理,评价也如此。另外,两部电影战争发生的引线都不同:伊战完全是政府发动,而二战时美国可是全民自发参战的。甚至《钢锯岭》中还提到了,有两名青年报名参军失败自杀。这,是不是他们做出的选择?

二战以后,世界再也没有发生过如此惨烈、如此大规模伤亡的地狱般的战事。对于我们来说,那个世界太过遥远,只是一个抽象化的、存活在模糊记忆中的世界。在那个年代,探讨个体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多少人被生生拖入了历史洪流,身不由己。没有现代战争这样复杂精密的战术布置,只是最原始的冲锋陷阵。前一秒还活生生的人,后一秒就身首异处、穿肠肚烂。在那个年代,战场,是没有条件允许你探讨个体思想的。

我想说的是,《比利林恩》也好,《钢锯岭》也好,都是在特定世界环境下的产物。二战战场上比利林恩比比皆是,伊拉克战争中戴斯蒙德也无能为力。小人物自有他的世界,大人物亦有他的战场。毕竟在大环境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不是吗?

第3篇

多斯,是虔诚的教徒,父亲参加过一站,获得过两次勋章,因为朋友战死,脾气变得暴躁,酗酒,殴打妻孩。小的时候,多斯随手一块砖头砸到哥哥头上,差点让他去见上帝。虽然我并没有很明白这和多斯决定不拿枪有多大的关系。这种原生家庭并不普通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这样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与多萝西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里面拿手机看并不能保证能坚持到最后,或者不快进。毕竟我是来看血战的,在开始血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吓得绞手指,惊出了一手的汗。一个一个战士前仆后继,被爆头,手脚被炸裂。“喷火龙”火苗一扫,一群日本战士被活活烧死一大片,后来“喷火龙”自我原地爆炸也是无比悲壮。所以电影后半部分确实让人激动人心。

回到信仰,感觉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给人一根筋的感觉,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此人行为话语不可思议,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带来非同寻常的反向与创造奇迹。他们最大的个性特点就是坚持,当然在外人眼里一不小心就成了固执。

信仰是什么?人们又往往信仰什么?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么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又在哪里?曾经太平天国画符摆坛希望凭佛祖鬼怪之力击退外兵,卒。所以历史书给评价,小农阶级引导的革命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尤其阶级性,可在那群画符的兵眼里,那些怪力鬼神难道不是他们的信仰吗?

再次攻上钢锯岭之前,上司责问为什么还没上去。上校答他们在等待多斯祈祷,最后竟然也获胜了,当然这与他们熟悉战场有关系,如果再换一批兵并不能保证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这群兵也没有士气,所以战者,势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体现出来,我在凸显之日,旁人也为之折服。

第4篇

?血战钢锯岭》成为了票房炸弹,为年末的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高峰。影片讲述了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卫生兵多斯,成为一名坚定的____。他在冲绳战役中不携带武器进行战地救护,从人间地狱中玩挽救了75名美国士兵。影片的价值不仅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动作片,也不仅是一部引人唏嘘的反战电影,而是一部讨论了战争、人性和文明进程的战争巨制。尽管有硫磺岛来信、珍珠港等一众经典二战电影在先,但钢锯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战争自然是影片讨论的最大部分。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各大战区中野心推动最占据主导地位的。这里没有巴尔干式的民族纠缠,这里没有华沙城下的历史恩怨。它的爆发,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有昭然若揭的野心。冲绳海岸上的美军,守卫的是空阔的公海,他们保卫的东西在万里之外;冲绳山上的日军,盘踞的是荒凉的海岛,他们效忠的天皇远在本州。千万个年轻人在几个老人的棋盘上厮杀,血流成河,换来的只有亲人的叹息。影片中多斯的父亲是欧陆战争的老兵,他的悲凉晚景昭示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不是分别、死亡,而是耗尽一个人的年华与热情,却得不到荣耀和利益的回报。太平洋战争,其残酷性相对欧陆战争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多斯就在冲绳海滩上,他说:“我只救人,不杀人。”他做到了。他具备了优秀士兵所具有的大多数品质——坚定、顽强。虽然起初被称为懦夫,然而他却以无可比拟的勇敢推动着美军的胜利。他一次又一次的徒手救援,挽救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士兵的尊严,也是盟军的斗志和信心。而在多斯身边,战友的前仆后继,铺成通向山顶的血色大路。日军更是负隅顽抗,用超出日内瓦公约的种种可怕手段扩大杀戮与死亡。但无论哪一方,除多斯以外,无论出于无奈还是对国家的忠诚,依然是被杀戮奴役的战争工具。这让人想起坦克战争大片《狂怒》,美国士兵骄傲又悲凉地自称“machine”。生为机械,死作冤魂,这几乎是世界大战中大部分士兵的宿命。

在太平洋战争中,多斯违抗的不只是上级命令,也不只是抵抗法西斯政权,而是在反抗人类荒谬的恐怖行为本身——战争。

在战争中,人性被剖析出来。教养、习惯、装束,在城市的歌舞升平中隐藏着人性。而在钢锯岭上,人性的伪装被火焰喷射器烧了个精光。在这一点上,与《血战钢锯岭》媲美的有讲述瓜岛战役的《细细的红线》,它们共同反映了人性最大的特点:脆弱。最英勇的士兵也是在绝望和恐惧中死去的,一千吨最精良的武器也难以抵消卡车上一具死尸给新兵带来的压力和恐惧。教堂里,被化妆师再造了的遗体庄严沉静。这样的遗体欺骗着一代代人,让年轻人因些许荣誉——就算真有战功也是可怜的二三级——奔向战场。典型镜头:多斯所在连队在冲绳海滩上遇见溃退下来的友军——他们浑身挂彩、死伤无数,更可怕的是他们眼中流露出那无限的厌倦和空洞。所以有观众震慑于此片血腥的程度,我认为不足为奇——看过斯皮尔伯格《手足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的资深军迷应能理解,没有血腥的战争片是畸形的战争片,就像没有墨的笔,写不出一句隽语。

钢锯岭中的士兵不仅是因为死亡而恐惧,更是因为认清了阵亡的实质——是残破的肢体、混乱的战斗、被遗忘的抗争、被判为无效的冲锋。没有胜利,只有死亡;没有传奇,只有死亡;没有亲人的抚慰、战友的复仇,只有一个人在恶臭和硝烟中的沉默着死亡。人性需要的归根结底是快乐——再大的痛苦、坚韧,都是为了得到快乐的回报。美国大兵为了国家的许诺、爱人的赞美入伍的,所以当生命和胜利双重落空时,人性的脆弱便再没有防护了。而有悖人性的虚弱勇气撑不起冲绳岛上的胜利。多斯没有回避人性——他遵循上帝的诫命,其实是在简单地跟随人性。当残余部队撤下钢锯岭,他在悬崖边质问上苍:你究竟要我怎么做?这时,背后滚滚的地狱中传来呼叫医务兵的叫喊——这是没有来得及撤下阵地的伤兵。这充满戏剧性的安排,揭示了宗教精神的实质——那是人的精神。神的旨意就是人的渴望。而冲入火海的多斯,却是人性伟大的体现。战栗着、呼嚎着、挣扎着的是人性,不放弃、不妥协、不走寻常路的也是人性。用人性的伟大拯救人性的脆弱,正是____精神的实质。

最终,落实到文明进程。有一个有趣的猜想——战争会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得不那么残酷?答案是否定的。大威力武器并不一定会带来速战速决,只会扩大和延长痛苦。实际上,我们的文明经常回到原点。身为20世纪最先进国家的美国,他们却与古罗马一样培养士兵——学会仇恨、疯狂和服从。而在这无休止的原地回旋中,只有一个笃信上帝的多斯,走到了历史套路的外面。

然而,这样的人有多少呢?确实,我们也应承认人道主义自身的缺陷。人道主义,是千年文明的结晶,走向了动物性的对立面。试想,如果北美大陆上的是三亿多斯,那我们凭借什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人性不能挽救灾难,“牺牲不能赢得战争”。世界容不下太多多斯,即使多斯身上蕴含着文明最伟大的成分。历史的前进与正义的伸张,需要多斯,也需要心如铁石的斯大林。然而多斯们身上的独特价值,却不会被洪流所淹没。人性中伟大的成分会日益茁壮生长,继续与永恒的时间进行赛跑。所以,当以死为信的日军“玉碎”于南洋,以生为信的美军赢得了整场战争。

?血战钢锯岭》值得玩味。它讲了一个战争故事,它是一具人性的雕塑,它是人类文明的小小切片。人道主义,不是克敌制胜的刀枪,不是创造繁荣的砖瓦,却是延续生存的泉源。

第5篇

经人推荐去看了正在热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的故事,也许因为真实,所以电影里残酷的战争场面以及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形象久久挥之不去。毫无疑问这部影片触发了我的思绪,从而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剧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抽时间看了以后应该不会后悔,在此仅从影片震撼到我的一、两个点位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用北岛的诗句结束这篇文章,然后可以安然入睡了……

第6篇

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在冲绳战役中,独自冲入枪林弹雨,救下75人的医疗兵道斯的故事。

如同它的名字,这部电影无疑是十分血腥的,但是它没有把血腥作为一个卖点,而是在这血腥的环境中,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道斯是一位虔诚的____徒,因为儿时曾砸伤哥哥以及父亲暴躁的情绪,不愿意在战场上举起武器,但是他仍希望能上战场——以医疗兵的身份。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信仰,认为他是一个懦夫,认为他是因为胆小而不敢拿起武器。在军营中,所有战士、军官全部都排挤他、嘲笑他。他甚至将要以违抗军令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所幸,在其父的帮助下,道斯被特别批准不带武器上前线——成为一名医疗兵。

等到了前线,这些新兵才发现,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们看见了从前线运回来的无数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是这些新兵胆战心惊,也更坚定了道斯想要救下每一个人的决心。

一次次冲锋开始了。在日军的炮火中,手无寸铁的道斯背着他的医药箱为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士兵疗伤,他不顾自身安危,只想着救人、救下每一个有生还希望的人。

当失败的冲锋结束,所有士兵都回到营地时,道斯却发现,战场上还有生还者。他在心中不停地祈祷,凭一己之力,救下75人——其中还包括几名日本人。他的那坚持不懈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所有战士动容。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战士们带着对道斯和他的信仰的信任,奋勇杀敌,赢得战役。

这部电影对战争的刻画十分真实,毫不避讳战争中残忍、血腥的真实面目,从残忍的战争中,体现道斯的信仰和善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十分感慨。

道斯奋不顾生的救人行为源自于他的信仰。“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在电影中,道斯这样说。因为信仰,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愿意把自己的信仰付诸一生的人是十分幸福的,道斯便是这样的人。

看上去,道斯的工作是十分辛苦而且危险的,要一次次、赤手空拳地穿过枪林弹雨。但是,他的信仰支持着他做下去,这是使他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不是为了名誉和私利,只是为了信仰而救人。

“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一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总归不是什么坏事。”道斯是渴望和平,拒绝杀戮的。他希望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战争与死亡,坚信着心中的信条,不为他人的眼光、看法而活,只为自己的信仰。他相信上帝会帮助他,因为有了这份坚定的信仰,他才能反复对自己说出:“主啊,求求你,帮我多救一个。”

道斯想做的,不是成为英雄,不是被授予勋章,他只是想能让这个世界上能少一些人死去,多一些人活着,让那些本不该牺牲的生命留下,让战士们能平安归家,让人们不再为战争付出那么多的代价。

从《血战钢锯岭》中,我明白,信仰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当一个人有了信仰,并且坚持信仰,将信仰的价值全部体现在人生中,是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的。

信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就像一个在背后默默支持你的人,让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那么,你就会去用行动体现你的信仰的价值,甚至把你的信仰付诸于自己的一生,把信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样,你一定会感到充实与幸福。

第7篇

平时很少看战争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刚上映的燃片《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诚的---、军医,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在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影片中反复在强调倔强的道斯不肯碰枪不肯杀人却执意要进入战斗的前线救人,中途被误解、被殴打、被控告但非常执着于信仰的他,在老兵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跟随着队伍去了战争前线。

战争的残忍、血腥、还有尽可能还原战争现场氛围和恐惧紧张的心理活动程度让我好几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荧幕,但同时又一次一次的被战争年代里的精神与信仰所震撼。不禁想起一句话“生活本来就是不易的,当你觉得容易时,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着那份不易”,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这是由多少战斗与牺牲换来的安逸,我简直无法想象,也开始渐渐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总是非常渴望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再去天安门门前再看一眼毛主席,这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钢锯岭最后一战前,所有的士兵都坚决等着道斯做完祷告后再上战场一样,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样,一开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动,被他在累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还想着“我还可以再救一个人,再救一个”,然后冲到日军的扫荡圈里,不知不觉一个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动和鼓舞。

当然,历史是可以缅怀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取教训和珍惜当下。科技,让这个时代不断地进步,而信仰,让这个时代发生奇迹。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也不要忘了信仰。

第8篇

昨天我没有发文章,因为周五的晚上,我要给紧张了一周的自己放一个假,我和老公去电影院了看了《血战钢锯岭》。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血腥,我其实是很抵触的,是老公执意要看,我也就陪着一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影是根据二战时期冲绳登陆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更因为这份真实,才更加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赶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快三十分钟,像很多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导游花费了很多的叙事在一开始的烘托和铺垫上,即便我是上演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场,都不影响我对这个电影的前期情节的基本推测和判断。

一个瘦瘦高高的,体力不占优势的小伙子,在一个一站退伍老兵的父亲的威严和家暴下长大,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个理想中的未婚妻,似乎他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下去,漫长而幸福而已。

但是,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全美国青年的爱国参军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哥哥和本人。尽管爸爸平常看起来怪异和冷酷,但是在面对两个孩子都要参军到前线,生死未卜的选择,他表现出了一个父亲的不舍和内心极度纠结的痛苦。这一幕戏,扮演爸爸演员表演很到位,尤其是他的微表情,因愤怒因痛苦而扭曲,伴着颤抖的嘴唇,确实将父亲的深沉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主线先抑后扬,节奏在主人公进入新兵营开始变得沉重,由于他不能说服自己去违背自己对上帝的誓言去拿枪射击,他面临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可怕后果,他也受到了新兵营里其他新兵的排挤和人身攻击,大家纷纷指责他是懦夫,因为一个下士,不能使用武器,不能打击敌人,也不能保护同一个战壕的兄弟,尽管他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也难免显得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反对,妥协和屈服,即便他的未婚妻来劝说,他的长官前往他的牢房劝说他退伍,他都没有接受,他坚信自己是无罪的,能够在妥协和后退之外,坚持找到第三选择-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军事法庭审判的`时候,小伙子在法庭上改变了自己认罪退伍的立场,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既在战场上为国服务,也不需要自己亲手用枪杀害敌人。当他的倔强而怪异的爸爸穿着一战期间的美国军服出现在军事法庭,将他请求当年的战友,现在已经是美军的高级将领撰写的求情信转交给法庭的时候,父子俩的眼睛里有一瞬间的对视,我看到了他俩的冰释前嫌,父对子的爱,即便知道儿子不带着枪上战场有很多危险,知道儿子那骄傲的自尊不会接受被强迫退役的心情,尽管自己的从军生涯给他带来永远不会抹去的痛苦,但是为了让儿子有坚持自己理想的权力,他选择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我觉得这个情节是电影从前期冗长的铺垫拖沓里走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当主人公道斯从一个机枪手转变成了一个医疗兵,他勇敢而传奇的经历就开始了。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主人公能最后英勇无比的从死神手里拯救出那么多战友,也有些注定的成份,因为他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其他类似内容

1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近日,本站收到了来自不同大学学生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的是认识到了酒店房态管理的重要性,有的是体验到...

查看剩余 88%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2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本文是收集的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年级的竞聘者们的演讲稿。这些演讲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自我介...

查看剩余 82% 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3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一个梦想青春的主题:演讲稿。作为一个公文网站的编辑,我们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这...

查看剩余 85% 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4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本文集合了多位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打工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工作的感悟、与人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希望能为...

查看剩余 81% 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5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

每年的年度考核都是一个对个人工作的梳理和总结,是了解自己所取得成绩的最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工作,在寻...

查看剩余 88%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