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读后感8篇(古道狂歌:廉颇力行的心灵追溯)

《廉颇读后感》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名将廉颇的生平与事迹,探索其高尚的廉政品质及卓越的军事智慧。文章将以清晰而生动的语言,精选廉颇故事与名言,带领读者感受这位历史巨人的杰出形象,以期在今天的廉政建设中寻求启示和借鉴。

廉颇读后感8篇

第1篇

在《将相和》中,“相”——蔺相如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智慧,在众多文官中脱颖而出,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官至上卿。这,就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廉颇不满了。廉颇为人豪爽,总是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却一再容忍,一让再让。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宽容之举,每每感动廉颇。直到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之交好友。

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谦让,如果没有廉颇的悔过自新,赵国就不会强大起来,也很难立足于七雄之中。正如蔺相如所说:“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王攻打赵国提供可乘之机。”的确,秦王三番五次地寻找机会为难赵王,但每次都悻悻而归不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完璧归赵前,若不是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珍贵的和氏璧可能已经落入秦王之手了;渑池会上,若不是廉颇早有准备,赵王或许早已身陷虎穴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对国家十分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人才,一旦自相残杀,就会让赵国陷入内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也为虎视眈眈的秦国提供可乘之机。

蔺相如的宽容在品德上是高尚的,在国家的危急存亡之秋更是彰显重要。当然,廉颇的“迷途知返”也是难能可贵的。

廉颇读后感9篇

第2篇

?将相和》是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

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候。那是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一封信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壁。蔺相如拿这壁去会见秦王,亲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吧壁拿回来。要和壁同归于尽,亲王只得把画好的城给他看,蔺相如要秦国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来,他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于是就派手下化妆把壁送回了赵国,他也升官了。

过了几年后,亲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为了安全,廉颇在旁边带兵做好准备,亲王让赵王鼓瑟,他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给自己鼓瑟,蔺相如也让秦王鼓瑟,秦王不同意,蔺相如逼迫秦王,秦王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亲王没见到什么便宜,就让赵王走了。蔺相如又升官了,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蔺相如为了赵国只好不上朝,廉颇知道他的意图后,负荆请罪,从此一起合力保卫赵国。

这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襟啊,为了国家而“牺牲”。蔺相如心中宽广、有大志,他爱国的精神是我们感动,他那伟大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拥有大志向的人才是栋梁,蔺相如这样的人,有谁不尊敬他?有谁不崇拜他呢?

第3篇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第五遍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记得上个星期,张老师利用班队课的时间,让同学们把读书节排练好的节目都表演一遍,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临场发挥的能力,还能让大家给节目提提意见,争取在比赛时发挥的更好。我们小组表演的是小品桃园三结义,开始上场时我还十分担心,这个节目我们组员在一起排练的时间很少,只是让大家在家里自己背稿,不知效果如何,而且在商量写稿和动作时,组员们还为此闹不和。开始表演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组员们都在十分认真、卖力地表演,配合得十分默契,台下笑声一阵接着一阵,同学们都在赞扬这个节目最后,当演员们一起上台谢幕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史记》书中有名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我看了好几遍,看完后,被廉颇和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蔺相如,总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可有一次,蔺相如却说:“你们说秦王厉害我都不怕,何况是廉颇呢?如果我跟廉颇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这话传到廉颇耳里后,他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蔺相如也原谅了他。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并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此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这个国家才会兴盛强大,不被外敌欺辱,国家才会和谐昌盛。

再看新疆、西藏、昆明的一些分子不但不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建设祖国还和一些国际分子勾结制造混乱恐怖,这给祖国人民造成多大灾难呀!

再讲国际上,日本政府不但不和我们团结起来进行交流,还在钓鱼山问题上和我们纠缠不清,大有重返历史,大动干戈的可能。这不仅破坏国际秩序,破坏国际团结,还破坏人民美好生活的可能。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近年来,习主席、李总理等国家的领导人频频出访世界各国,接待各国来宾来访,不断促进国家之间的进步,切实的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一直都是这样唱的。是啊,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个体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更有力量。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和谁闹别扭,都不应该去计较。我们应该顾全大局,从集体利益考虑,同心协力,积极化解矛盾,努力让我们的个体在和谐的集体中变得更优秀,更美好。

力量从团结来,美好从集体来。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致,释异共济,一起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吧!

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一是体现综合国力的竞争,一是体现了人才的尽用。提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而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景仰的蔺相如大加赞赏,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赵王(赵惠文王)。其实,正是他的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方成就了一代名将贤相,同时也成就了赵国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清明政治。

不论历史,不谈现实,不溯前因,不后勾连,仅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看,赵王成功的'关键不在知人善任,而是人尽其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已属不易,但赵惠文王却做到了人尽其才更是难能可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归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等级且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和发展。一个领导者能做到让人才的生理、安全、交往、尊重等四项都得以满足,给你地位、荣誉,给你优厚的生活待遇,对你关怀备至、礼遇有加。这只是对人才的占有,就像厅堂中的花瓶,供人观赏、景仰、礼赞。但人才有着较强能力和较高自我意识,他们最强烈的要求是充分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占有人才而不充分的尽人才,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腐败。占有人才的目的是用才,用才就要”尽才“。在人尽其才方面,三国时的刘备堪称天下楷模。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也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卡耐基深深懂得”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这个道理。

赵惠文王是个明君,他广招天下有才之士,礼贤下士,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尽其才,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武并用,将相和。犹如鸟儿放归蓝天,鱼儿放回大海,这需要气度。通常,领导者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实践”人尽其才“,却瞻前顾后,生怕蛟龙归海难以驾驭,甚至担心有朝一日超过自己。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气度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空间的大小,气度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4篇

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蔺相如,宁可孤独而痛苦地醒,也不愿再醉生梦死中,失去自己对国家的信仰!

第5篇

这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其中的一些片段。对里面的故事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已耳熟能详。所以,本文相对其他文言文就好理解多了。本课的成功之出在于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当分析到廉颇时:白云峰同学说:“廉颇是一个坦率、明辨是非的人。

理由是”廉颇虽然对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满。但廉颇并不是在背后说蔺相如的是非,也不给蔺相如耍手腕,搞阴谋。而是坦率的说了出来。“因此说廉颇是个率性之人。董文强同学又分析到:廉颇不仅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且有深谋远虑的智略。根据是在”渑池之会“一节中,廉颇与蔺相如计曰:让赵王出使秦,并在与秦王诀别时的叮嘱都可以说明。他能分析到这点说明董文强同学很细心而且听课非常认真;除此外同学们在”负荆请罪“一节中分析到廉颇是一个鲁莽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的人。但当他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立即能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这表明他是一个爱国之人,可见其对国家的忠心。这样一来大家把廉颇的形象分析的就很透彻了。当然”人无完人“,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在刚上课介绍作者时,让学生回顾司马迁及其他的创作经历。

同学们张口结舌,竟然没人想起来。这在上学期讲解《鸿门宴》时就曾详细地介绍过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曰:自己为了父亲的遗愿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第6篇

初读此文便觉得讲蔺相如的篇幅多一些,而具体讲廉颇的只是末尾的几段,但开头却将廉颇描述地比蔺相如详尽。读完全文才明白,原来,廉颇的官位起先要比蔺相如高许多;再者,司马迁也是用衬托的手法,先说廉颇如何如何功勋卓着,来衬托后面的负荆请罪。

廉颇起初因不满蔺相如的官位高过他,而向蔺相如宣恶言,这体现了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而蔺相如此后对廉颇是退避三舍,大臣们均以为蔺相如怕廉颇,其实他是为了避免两虎相争,而导致秦国有可乘之机,他是多么爱国,又是多么的豁达大度,多么顾全大局。廉颇听闻后,自己十分惭愧,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也正说明了他的坦诚与可敬之处。

不仅如此,蔺相如还有过人的才智与勇气。秦国要和氏璧并以十五城为交换,赵国无人出使,蔺相如主动前去,见秦王无意予城,竟说头与璧俱碎,秦王不得已只得听从他的安排,而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敷衍,却偷偷让随从将和氏璧送回赵,秦王没办法只得让他回赵。蔺相如这样做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后秦赵与渑池会,蔺相如又以他的聪明才智驳地秦王无以回应。最终被封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一个骁勇善战,一个足智多谋,为赵国立下了赫赫功绩!

第7篇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第8篇

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蔺相如,宁可孤独而痛苦地醒,也不愿再醉生梦死中,失去自己对国家的信仰!

无怪乎众多舍人“慕君之高义”,无怪乎廉将军醒悟后“肉袒负荆”,这样深沉而浓烈的爱国之情,是蔺相如用清澈无垢的心与坚定的信仰制成的绝世佳酿,那醉人的芳香透过蒙尘的时光,透过泛黄的史书,流芳百世,香沁万年!

蔺相如告诉我们,有些人被历史铭记,不仅仅因为智慧。聪明人与圣人有时只相差一分信仰,而正是这份爱国的信仰,成就了后者的辉煌。“人有两种,一种在烟花尘世的繁华中张扬而逝,一种在锤凿剪锉的敲打中塑为永恒。”无数人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只有少数人,将毕生的智慧倾注在爱国的信仰上,将人格与灵魂塑成不朽的丰碑。他们,终将被历史所铭记。

★其他类似内容

1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近日,本站收到了来自不同大学学生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的是认识到了酒店房态管理的重要性,有的是体验到...

查看剩余 87%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2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本文是收集的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年级的竞聘者们的演讲稿。这些演讲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自我介...

查看剩余 84% 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3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一个梦想青春的主题:演讲稿。作为一个公文网站的编辑,我们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这...

查看剩余 78% 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4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本文集合了多位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打工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工作的感悟、与人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希望能为...

查看剩余 75% 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5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

每年的年度考核都是一个对个人工作的梳理和总结,是了解自己所取得成绩的最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工作,在寻...

查看剩余 73%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