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共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8篇(邹忌的直言劝谏:让君王明智决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国古代志士邹忌向齐王建议纳谏的一篇警示文章,内容深刻、寓意深远。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必须保持清醒、坚定立场,不改忠诚和原则。重新阅读这篇经典,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它的智慧和价值。
第1篇
选自西汉末年刘向编纂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反应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面貌。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修:长,这里指身高。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厘米。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窥镜:照镜子。孰:仔细。通“熟”与:和??比。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若:如。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寝:躺着。美我:认为我美,以我为美,美,意动用法,认为??美。私:动词,偏爱。
邹忌身高八尺多(184cm左右),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更俊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俊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俊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睡觉时想起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事想要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诚:确实。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以为,认为。 地:土地,疆域。方:方圆。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侍从。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蔽: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纵横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侍卫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1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时时间进:有时候偶然进谏。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断断续续地。期(jī)年:满一年,一周年。期,满。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修明内政,不必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国家。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及:比得上通假字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有:通“又”。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人,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缺点,并使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叫做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4.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5.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3]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9.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10.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3,省略句
与坐谈 [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 4,被动句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2.问之(代词,他)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5.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8.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9.臣之妻私臣(的)10.王之蔽甚矣(不翻译)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2.数月之后(不译)13.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b 朝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3.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4.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c 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d 于
1.欲有求于我也(对)2.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3.能谤讥于市朝(在)4.皆以美于徐公(比) e 美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认为?美)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但是文章却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邹忌用自己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这种写法委婉动听,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写作特点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第2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它是西汉末年-------------编撰的一部--------------------体史书。“讽”是--------------------------的意思。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的差异,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何不同?
4、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4),有群鹊鸣渐近,集(8)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ɡuàn)(1)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15)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2),遂俯(16)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3)二鹊招鹳援友也。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不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可是又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像尾巴一样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喜鹊在“孵卵将雏”时不是高兴,却“悲鸣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而对喜鹊的悲鸣,其他喜鹊是怎么做的?
3、读了这个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段话,说说你的看法。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 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 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大禹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故事具体的时间是----,文中同时描绘了跳龙门的盛况是-。
3、每年都有无数的鲤鱼来跳龙门,登上者“不过七十二”,而那些登上龙门的,也要经受火烧才能变成龙。从鲤鱼变成龙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名,字,时期著名的诗人。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里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4、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美在哪里呢?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2),窃(3)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4)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5)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6)不听其所为?”冕因去(7),依僧寺以居。夜潜(8),坐佛膝上,执策(9)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0)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1);冕小儿,恬(12)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13)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宋学士文集》)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的国的王)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1)孟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为。文章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性散文。
3、选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4、选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早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的?
第3篇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wa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a)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 与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
1.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寝:躺,卧。 美我者:以我为美。 私:偏爱,动词。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纵横。 宫妇:宫中的姬妾。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音节助词,不译。 蔽:蒙蔽,这里指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受:给予,付予。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6.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这种写法,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循,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此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第5篇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及固定句式的用法
3、情感目标:通过邹忌讽谏齐威王,了解讽喻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掌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等固定句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及邹忌的讽谏艺术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邹忌由私事引申至国事对齐威王进行讽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各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板书设计】: 邹忌 问 比美
一、导语设计: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的良药能够使人恢复健康,逆耳的忠言能够帮助人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常用来形容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一位敢于进谏忠言的大臣,还有一位能够接受意见与批评的君王。他们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
二、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 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仪或辞说。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激烈。 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 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 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 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邹忌,齐国人,善鼓琴,后封成侯。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王,指齐威王,姓田,名婴齐,又作因齐。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使齐国国力逐渐增强。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揭示了邹忌讽谏齐王和齐王纳谏。
结合文下注释默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纠正读音错误。
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问:这一自然段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 问:通过这三问三答邹忌思考到什么?
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固定句式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孰”作宾语,孰,哪一个,谁
答: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工比哪个更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即“······ ,······ 也”式。这种判断句中“也”同样不译,只是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又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问: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请大家共同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剩下的内容。
其中“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和上文中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式,意思都是:我和徐公谁美?
忌不自信 这里的“自信”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自”的意思是自己
“信”的意思是相信 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的句式 正常的顺序是“忌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明日 指“第二天” 这里的“孰”不是代词哪一个,而是作为通假字运用,孰,通“熟”仔细。
如《曹刿论战》中:“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同文中的“弗”都表示为“不”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里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这里也就是指我的妻子认为我是美的。
答: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心里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以及不懂的内容,并且能够翻译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问:邹忌思考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又做了什么呢?
问:第二人自然段中出现了哪些实词虚词句式,我们从头开始找起,共同来分析。 答:朝 诚 莫 皆以美于徐公
这里的“朝”不同于上文中“朝服衣冠”中的动词“朝”。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是名词指朝廷。
问:“皆以美于徐公”这是什么句式? 答: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于”是介词短语后置的标志 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接下来的一句话要注意,“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不是一个词 地,指土地 方,指面积 所以在阅读时要注意断句。
接下来一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这里的“畏”的意思是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 莫是不定指代词 与莫相对的是“或”或是表肯定意思的代词 译为有的人 例《寡人之于国也》中:“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问:找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答: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我们从第一句开始分析 王曰:“善。”善,是“好”的意思。 问:“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这句话存在什么语法现象? 答:“面”名词作状语。
这里的“面”原本的词性是名词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确实十分普遍的现象。文中的名词“面”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刺”作状语,“面”翻译为:当面。
问:“能谤讥于市朝,问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句话存在的语法现象? 答:能谤讥于市朝是介词短语后置
这句话同上文中的“皆以美于徐公”是同一句式,“于”加名词短语后置 “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听到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他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字。
答:翻译为: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这里有一个成语是门庭若市,可以用来形容人多,和它相对的一个成语是门可罗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同学们注意“时时而间进”的“间”字的解释, 间或,断断续续的。期年,指满一年。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虽”:即使,表假设。“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问:最后一自然段中存在的语法现象是?
答: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都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同前文中“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都是介词短语后置的语法现象。 问:翻译这两个自然段。
答: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 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小结:邹忌通过叙述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从而使齐威王广言纳谏,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作业:背诵全文,复习文章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做课后练习题。
4、知识目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中字词句式的巩固复习
5、能力目标:总结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和固定句式
6、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设喻和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类比推理:两个同类事物(某种相同属性)——其他属性、道理
答: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同时认识到君王受到蒙蔽,于是 进谏齐威王,齐威王纳谏,于是国家变得强大。
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开来看就是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进谏的缘由:邹忌与徐公比美,三问三答。
通过对各段内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更好的记忆。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
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文中的语句反映邹忌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 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见 朝 2.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3.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晨
3.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疑问代词 是,指示代词,这
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确实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的人 形容词用作动词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美好 善 3.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4.王曰:“善” 好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 参杂
吾妻之美我者 之 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疑问代词 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人
(宾语前置)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体现在它主要运用了类比推理和设喻的写作手法,这也是邹忌的讽谏技术和讽谏取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学习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我们先要明确类比推理的含义是什么。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某种属性的相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是相同的道理。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我们再次明确一下类比推理的概念,类比推理的主体是两个同类事物,这两个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依据这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某种属性的相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或者是相同的道理。
师:明确了类比推理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这篇文章怎样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手法,首先我们来看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思考到了什么?
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师:正是由此使邹忌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邹忌是怎样来讽谏齐威王的? 答:通过邹忌的私事引出国家存在的状况。 师:那么国家存在着什么样的状况呢? 答: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师:那么邹忌讽谏的结果又是如何? 答:齐威王纳谏,国家变得强盛。 师:概括的很好。
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先以妻、妾和客三种人的不切实际的相同的回答,推出了他们说假话的原因: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接着将生活中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的家庭及人际关系与 “宫妇”“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的君臣的关系一一对应并比较,水到渠成地推出君王受蒙蔽很深的事实,使齐威王心悦臣服地接受了批评,从而证明了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能兴邦强国的重要性。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和邹忌讽谏齐威王两件事情所存在的共同属性体现出了类比推理手法的运用。
师:运用类比推理手法的同时要注意: 类比推理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用来进行类比的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比较小的事;类比推理的重点在说理的罗辑性和严密性。同学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会让你们的作文更精彩,使你们要说明的观点也会更有说服力。
类比推理:两个同类事物(某种相同属性)——其他属性、道理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喻有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这里甲、乙两事物可是同类也可不同类。
文中邹忌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喻国事,揭示了君王受到蒙蔽。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希望大家能够加深对这篇文章理解。 作业:复习文章重点句词、句式,背诵全文 。
第6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词语解释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第7篇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设计着意于培养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有序的科学的问题链为学生搭建理解文章的桥梁,让学生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独立思考探求故事的意义,并联系自身的经验或某种社会现象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谈对自己的启发,生成新的感悟,增长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可 以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课文基本文意的理解。
课前布置: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弄通文意,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师:虽然在读文章时,我们的认识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那么我们在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也有我们感悟文章的侧重点,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可以此侧重点为我们认识全文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和探讨故事的意义,最后同学们从某一点出发把你们的感悟写出来。在此之前,请两位同学再次讲述一下故事。老师加以评点,告诉大家讲述故事的技巧。
四、设计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把讨论思考的结果形成课文评述师:这个小故事十分简单,不难理解。这里给大家一些问题,请先自行思考,然后分组研究探讨,把自己探讨的结果选择一个角度写成课文的评述,字数150 左右。
师:出示问题。同学可以从下列问题中找一个你阅读时的“趣点”开始你对全文的理解。也可以自找角度。
1.用最简洁的话语对本故事的内容加以完整的概括,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并说明故事的意义。
2.(从邹忌受蒙蔽的这个角度来思考故事的意义)为什么邹忌的妻、妾、客人明知他不如徐公美还要 说谎?他们能不能直接告诉邹忌不如徐公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你所说的话是不是都是真话?我们应如何对待?
3.(从邹忌进谏的方式来看故事的意义)从故事的结局中我们能看出齐威王是个明君,那么邹忌为什么不直接劝谏,而是要“讽谏”呢?两者有何不同?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4.(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故事的意义)齐国不战而胜的故事结局,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从建议的实施看故事的意义)从本故事中想一想正确的意见能否得到实施,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6.这篇文章在篇章结构上有何特点?有人说用了“三叠法”,你能否分析出此种章法。
8.据本课写一篇《谈邹忌的说服艺术》的读后感,也可引用有关邹忌说服齐威王的其他事例,让学生查看《东周列国志》。
学生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述评,每组选一个代表,有六到八个学生发表他们与众不同的感悟。
学生例文一:这篇文章写邹忌从自己的家中小事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认为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于是巧设辞令,用自己家中的事类比国家大事,委婉地劝说齐威王纳谏。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劝说,广开言路,励精图治,使齐国大治。
全文短短百余字,精练生动,灵活多变,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邹忌善思、明智的谏臣形象;齐威王从善如流的明君形象。
其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 ;三比(由己推王) ;三赏(齐王纳谏) ;三时(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之一。(客观评论式)
例文二:我主要是从邹忌受蒙蔽这个角度来联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蒙蔽或被蒙蔽当中。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出于好意或有目的的夸赞,也不要因别人的恶意的批评或沮丧或生气。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或精力去在意这些事,如果只注意这些事,那就会深陷苦恼。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邹忌给我的启示。(个人感悟式)
1.学生把讨论问题的结果选择一个感悟点写成百字短评。
3.教师小结,总结学生们的讨论,只是对学生的想法加以点评肯定或者交由大家再思考讨论。或者只答疑,与学生对话,探讨他们多方面的感悟。比如:说话的艺术,交际中的盲区,专制和民主等等。4.学生完善自己的述评,上交。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在比较人物事件的异同之间,看出问题的实质,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故事的意义。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通过比较,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邹忌之智和齐王之明,理解故事的寓意。(本案适合文言文程度较好的学生)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能言善谏的贤臣智士,他们能否达到劝谏的目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那么它取决于哪些因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个劝谏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教师提问学生的归纳字词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幻灯依次放映图片:邹忌顾镜自览图、邹忌问妻图、邹忌问妾图、邹忌卧床自思图、邹忌向齐王进谏图、齐王纳谏图、门庭若市图、门可罗雀图、各国进贡图。并配以学生的画外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
四、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
1.邹忌和召公各自进谏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因此而进谏的心理是什么?
2.比较邹忌与召公两人的进谏方式。为什么邹忌的建议得到接受而召公却没有?邹忌的说服有何特 点?对你有何启示?
3.齐威王和厉王对谏言各自的反应是什么?有何不同的处理方式?请对两位君主加以评论。
4.试比较邹忌与召公进谏后的不同结果,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5.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对待他人的建议人们也有不同的态度。请谈一谈建 议对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可从建议的方式或者其他角度谈对你的启发。
学生先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吸取别人有用的观点以完善或订正自己的观点,并写成百字比较文。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邹忌在劝谏之时从对自己身边小事的亲身体验来说明治国的大道理,委婉亲切自然,且有暗示和启发作用,容易让君主在不失人君的面子的情况下接受;召公则寓治国之理于比喻之中,
形象生动,有警醒君主、震聋发聩的作用。两人都说理透辟,切中要害。进谏方式不同:邹忌进谏方式委婉而富于暗示色彩;召公劝谏方式是直接的,智识深沉,有警告之意,是锋芒毕露的。
二人所遇君主不同:一个从善如流,广开言路,励精图治,用一个善字写出齐王干脆痛快的态度;一个止民之谤以致迫害人民,而用卫巫则写出厉王的恼羞成怒。
不同的结果说明国君只有广开言路,才不会受蒙蔽,也才能富国强民,不战而胜。相反,如果置人民心声于不顾,并酷虐说真话的人,必会失去民心,最终因人民的反对而导致失败。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原作者:周晓兰)
第8篇
出处:《战国策〃齐策》; 体例:国别体;全书共12策; 又名《国策》、《事语》、《短书》、《长书》、《修书》等;
作者:西汉;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
本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 ※※※【补充史书体例】: 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编年体:《左转》、《资治通鉴》 纪传体:《史记》及后来的二十四史。
(1)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纳:接受。(3)修:长,这里指身高。(4)昳丽:光艳美丽。(5)服:穿戴。(6)窥:照。 (7)孰:谁,哪个。 (8)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9)私:偏爱。(10)孰:谁。 (11)美(我者):以……为美,称赞,赞美。(12)寝:睡觉。(13)地方:土地方圆。(14)蔽:受蒙蔽。(15)(面)刺:(当面)职责。谤,公开职责别人的过错。(16)谤讥:指责,劝谏。在这里指议论。(16)闻:使……听到。 (17)间:间(jiàn)或。偶然。 (18)期(jī)年:满一年。 (19)虽:即使。(20)朝:朝见。
三、相关成语:门庭若市。含义是:门前和庭内像市集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反义词是:门可罗??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正面描写邹忌头脑清醒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经过思索,找出不同原因的句子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写出邹忌讽谏,齐王纳谏的成效的语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9、写出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照应的句子: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不有求于王。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提问。
4、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同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5、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
显差异。有什么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
答:目的是使齐王认识到全国人都在偏私齐王,惧怕齐王,有求于齐王,进而指出齐王受到的蒙蔽更严重,达到间接劝谏齐王的目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9、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以为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1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处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3、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14、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邹忌的缺点错误。
1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功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武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殁;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6、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因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强国。
二:因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
17、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邹忌把妻、妾与客比齐王的妃嫔、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我?比徐公美的蒙蔽比齐王受妃嫔、群臣和其他诸侯国的蒙蔽,使齐王深受打动。
18、请你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道理?(简析人物性格特点。)
齐王比较开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邹忌能从生活小事中领司事理,并能用委婉的言辞说清。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能及时改正。
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真知灼见、精明能干、深谋远虑、治国之才。 齐威王: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大胆进行政治改革的有魄力的君王。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0、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生活中,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获建议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21、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本文短小精悍,活泼多趣,以生活趣事设喻论证,以闺房琐事比及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
写法:以叙述为主,简略对比,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再到?期年之后?效果显著。
1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近日,本站收到了来自不同大学学生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的是认识到了酒店房态管理的重要性,有的是体验到...
查看剩余 80%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合集8篇
2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本文是收集的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年级的竞聘者们的演讲稿。这些演讲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自我介...
查看剩余 76% 班主任竞聘演讲稿合集8篇
3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一个梦想青春的主题:演讲稿。作为一个公文网站的编辑,我们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这...
查看剩余 71% 梦想青春的演讲稿8篇
4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本文集合了多位学生在寒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打工的心得体会,包括对工作的感悟、与人沟通的技巧、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希望能为...
查看剩余 90% 寒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集合8篇
5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
每年的年度考核都是一个对个人工作的梳理和总结,是了解自己所取得成绩的最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工作,在寻...
查看剩余 78% 年度考核个人总结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