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3篇(行走沙漠的足迹: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
本文介绍初中四册语文课本中的教材《向沙漠进军》的教案,该教案旨在通过讨论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以及主题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篇文章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第1篇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
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
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大家划??
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一开头就点题。
1)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
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这体现了说明
2)问:这个自然敌人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加以修饰?“最顽强”为什么说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最顽强的敌人”。
(“有史以来”)“不断地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将别人并入自己)”
小结:这段总说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这段中心句就是这一句。
3)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的敌人,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服
力?举例子。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沙漠的危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两段,其他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所举的事例。
明确:a,曾是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沿岸两三千年来不断受到风沙的侵
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西方文明摇篮——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区的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由于风沙侵入,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由天然草原区——沙漠)
小结:为了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作者举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榆林地区”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两三年前古代
西方的事例,一个是几百年前中国的例子,时间久远,地域跨度大,充分说明
沙漠对人类危害由来已久,处处存在。从而突出了它“最顽强”的特征,唤起人们征服沙漠的紧迫感。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御沙漠侵袭,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呢?我们要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首先必须了解沙漠进行危害的特点,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征服敌人,只有了解了沙漠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
(1)听课文录音(第4,5,6段),思考沙漠侵袭进攻有什么特点,采
用何种武器和方式,作者采用什么样说明方法作具体介绍,人类如何防御风沙侵袭?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2,风沙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
(这里的“武器”“游击战”“阵地战”都用了引号,起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问:课文中提到: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样移动的呢?我们用文字结合图示说出狂风推动沙丘前进的过程。
5.移动过程:从底部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小结:沙丘向前移动过程一起来叙述一下。可见这篇说明文语言非常简洁,明晰。沙丘前进不是整体移动,而是波浪式前进。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速度虽然不快,但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表现在哪里?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针对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这两种沙漠侵袭方式,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防御。
那么防护林培植中有什么要求吗?并行排列,两列距离有要求。
课文中有两句话中的“固定”充当什么成分大家必须先理解:1,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偏正短语)2,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动宾短语)
由于沙丘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根据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对一部分(已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的)固定沙丘: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过度和任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流动沙丘:植树种草。(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需要)
上述方法的确能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但是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还只是采取守势,是被动地防御风沙袭击。我们应该是主动向沙漠进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主动地向沙漠进军,并且使沙漠为我们所用,在向沙漠进军中取得彻底的胜利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思考一下。
如有时间,先朗读课文,后课后练习二中3小题分析。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造成危害。1,妥善保护草皮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抵御固定沙丘)
第2篇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容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物和事理的特色。
二、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本文运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学难点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关于“阵地战”的说明;二是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以采取画示意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1本文篇幅不长,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各部分相互联系环环紧扣。教师可采用“点线读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提高自学能力。
2教学步骤建议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程序进行,力求使精讲和导读密切结合。
充沛、肆虐、城郭、绿洲、葱笼、俨然、移居、逞强施威、不毛之地
?向沙漠进军》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教师范读课文一遍(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结合课文129页“练习”一,具体划出文章的三个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提问明确:本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可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第二部分(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第三部分(13自然段)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3讲读第一部分: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第1自然段),道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严重性,而又有长期难以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远不止沙漠,诸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等都是。作者运用这两个词语加以限制,就把较复杂的事物和较深奥的道理说得确切明晰了。有关文字既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又暗扣文题,读来引人入胜。为了说明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进军”的艰巨性;从中可见,向“沙漠进军”是有史以来人们征服自然的伟大事业。
接着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文明的摇篮”——“变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区”——“变成沙漠”,具体地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更进一步突出“最顽强”三个字(2—3)自然段。
小结归纳: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部分:先指名学生郎读第4自然段,并且要求回答问题: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两种进攻的方式?”
教师讲析:沙漠作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它向人类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它用风沙作为武器,采用了“游击战”(风沙袭击)和“阵地战”(沙丘移动)的方式向人类进攻。
这一段文字是作者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考察工作的结果,因而能够准确地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恰切地进行分类解说。
提问一:对照课文,请同学们指出作者选用哪些动词来突出“沙漠特征”的?
讨论明确:“并吞”、“侵占”、“侵入”、“袭击”、“逞强施威”、“进攻”、“肆虐”、“打死”、“拔起”、“摧毁”、“埋葬”等词语。
提问二:作者遣词造句很有功力,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了力求准确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恰到好处。
讨论圈出(用着重号表示):“一次大风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本段对人们认识沙漠的特征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而认识自然是征服、改造自然的必要前提。通过作者的“因势利导”使读者领悟到防止沙漠对人类的危害首先必须是挡风、阻沙,在“守”和“攻”两种方法中,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讨论明确: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值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以“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
“培植防护林”和“植树种草”是人们采取的抵御沙漠进攻的办法,这只是被动的“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样转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呢?作者的揭示了“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抓住事物的本质指出了征服沙漠的根本问题。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因为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这就能使读者如何改造沙漠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一、检查作业:“练习”三,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补充修正。答案可参阅人教社《教学参考书》。
二、继续分析第二部分(第8—12段)。在第8段里,作者根据积累的大量资料,详细地说明寻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举出在我国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向沙漠进军是完全可能的。
第9—10段主要讲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说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改造沙漠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例如:天山南北的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包兰铁路沙坡头,治沙护路工作提前完成,通车后,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这两段说明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向沙漠进军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向沙漠进军的决心和信心。
第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说明向沙漠进军的重大意义。如“中国科学院在新疆托克逊试制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取暖、煮水、做饭。”
概括第二部分的大意:针对沙漠的特征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
本文总结全文,点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征服沙漠的可*保证,鼓舞人们向沙漠进军的信心和斗志。
四、总结全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学生先回答,教师修正后简要概括)。
1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又一特色)。教师分析归纳写作特色时,应适当举例说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具体内容可参阅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第135—136页。
五、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后的揣摩·运用三,用图形△□分别标明。
第3篇
开课时间:0320 开课班级 :初二(4)班 开课教师:陈爱英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1. 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1. 学生分组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谈谈感想;(4分钟)
2. 推选优秀材料在班上交流;教师小结归纳。(3分钟)
问题〈1〉:这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说明文要用说明方法。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 教师分别提问差、中、好三类学生;并归纳小结。(5分钟)
4、 分小组合作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语言准确性的句子。(5分钟)
(四)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后后教师评价、鼓励。
本文的内容比较复杂,作者能把这些复杂的内容说清楚,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准确运用语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这一点,就应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一系列自身劳动中慢慢地领悟。
1、 举例子:(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举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深刻。)
2. 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一种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一种是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 列数据: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4. 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 打比方:把沙漠比成“敌人”,把沙漠进攻手段比成“武器”等。
第(1)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寿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
第(2)组中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
小结:恰当的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
请运用以下词语(至少两个)说几句话,介绍某种事物。
最 之一 左右 上下 大约 次要 一般 大多 常常 基本 至少
也许 几乎 可能 往往 大部分 大体上 主要 通常 多少 可算
1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2篇
本文为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旨在为小班老师提供优秀的教学案例参考。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不同主题、不同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教案...
查看剩余 80%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2篇
2小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5篇
本文为小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收集了多篇小班幼儿美术教案范文,涵盖了手工、画画、拼贴等多种主题和技法。适用于小班教师进行美...
查看剩余 70% 小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5篇
3中班音乐教案模板合集5篇
本站提供中班音乐教案模板合集,涵盖了中班各阶段的音乐教学内容,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规划教学,并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情感体...
查看剩余 75% 中班音乐教案模板合集5篇
4小班手指游戏教案8篇
小班手指游戏教案是一种针对幼儿手部协调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案。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
查看剩余 88% 小班手指游戏教案8篇
5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8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是一份针对3-4岁儿童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通过互动游戏和手工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圣诞节文化与习俗,提高...
查看剩余 86%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