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的教育心得体会5篇(幼儿园美育感悟:扉页绘色彩人生)
幼儿园美的教育是指利用美的因素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通过艺术、环境等方面的创造和塑造,幼儿可以在美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将探讨幼儿园美的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培养幼儿综合素质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1篇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习惯、自由、平等”。
习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习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习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习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习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第2篇
假期中借阅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品读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家长会前夕,突发奇想想与家长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到书店挑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后如沐春风,家长会过后好多家长纷纷借阅,并通过飞信、qq等进行了热情交流。现今再次手捧尹老师的潜心之作,顿觉倍感亲切,深感此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信服,当真是万千家长和孩子的福音。静心品味,浮现于眼前的是我们该送给孩子的三个礼物:
孩子6岁之前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尤其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认知,他最依赖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即世界,世界即母亲,母亲对待他的态度,就是这个世界和他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这个时期,母亲和孩子怎么亲密都不为过,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许他亲自动手、动脚尝试这个世界,允许犯错,亲自照顾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很多人说这样会惯坏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正是父母之爱应该有的深度,让小婴孩时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应的,他对这个世界自然是感觉安全的,自我认知也得到强化。如果这个时刻错失了,孩子终生内心都有一处深深的“心灵黑洞”,那种不安全感会深深影响日后的人际交往。爱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习、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本质是父母爱自己的“伟大”与“奉献”。无条件的爱就是不因为孩子是什么,是否听话,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去爱他,而是尊重他的本来面目,允许他按照意愿发展自己的人生,我们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丰盛的馈赠——不羁绊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
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个孩子母亲的电话,哭诉孩子跳楼自杀了,惊出我一身冷汗。冷静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虚惊。孩子父亲生意失意,债台高筑,常年外出打拼但从没放弃对孩子的厚望,无形中给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在日记中说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独和恐惧,轻生的念头有过多次了,第三次转学的时候她甚至连续十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时就感觉活着太累了。谁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心理会有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孩子母亲过后哭着告诉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胆怯和无望,只是没想到孩子会动了轻生的念头。值得庆幸的是,在孩子即将从十五楼跳下去的时候,她想起了一些让她留恋这世间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妈妈,想起了老师和同学,想起了那些让她渴望展现自我的一系列活动。在一节笑对烦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说,当你真有一天有了那处在黑房子里的感觉时,请你记住,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来;开启心门,让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给时间,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在一次数学竞赛活动后,我为每一个获奖的学生花七元钱买了一个洁净无瑕的玻璃杯,并对他们说,请你们记住,要把美好的自己当做一个完整无缺洁白无瑕的杯子,好好呵护,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最棒,永远别放弃自己!现在想来,留意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价值连城。不经意间,也许,你就成就了一颗幼苗,甚至是一颗参天大树。让我们认识到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别让意外发生在蓓蕾初开的季节。
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也让我们在最简单的教育生活中尽享那份幸福与安宁。
第3篇
假期中借阅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品读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家长会前夕,突发奇想想与家长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到书店挑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后如沐春风,家长会过后好多家长纷纷借阅,并通过飞信、qq等进行了热情交流。现今再次手捧尹老师的潜心之作,顿觉倍感亲切,深感此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信服,当真是万千家长和孩子的福音。静心品味,浮现于眼前的是我们该送给孩子的三个礼物:
孩子6岁之前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尤其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认知,他最依赖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即世界,世界即母亲,母亲对待他的态度,就是这个世界和他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这个时期,母亲和孩子怎么亲密都不为过,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许他亲自动手、动脚尝试这个世界,允许犯错,亲自照顾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很多人说这样会惯坏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正是父母之爱应该有的深度,让小婴孩时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应的,他对这个世界自然是感觉安全的,自我认知也得到强化。如果这个时刻错失了,孩子终生内心都有一处深深的“心灵黑洞”,那种不安全感会深深影响日后的人际交往。爱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习、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本质是父母爱自己的“伟大”与“奉献”。无条件的爱就是不因为孩子是什么,是否听话,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去爱他,而是尊重他的本来面目,允许他按照意愿发展自己的人生,我们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丰盛的馈赠——不羁绊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
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个孩子母亲的电话,哭诉孩子跳楼自杀了,惊出我一身冷汗。冷静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虚惊。孩子父亲生意失意,债台高筑,常年外出打拼但从没放弃对孩子的厚望,无形中给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在日记中说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独和恐惧,轻生的念头有过多次了,第三次转学的时候她甚至连续十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时就感觉活着太累了。谁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心理会有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孩子母亲过后哭着告诉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胆怯和无望,只是没想到孩子会动了轻生的念头。值得庆幸的是,在孩子即将从十五楼跳下去的时候,她想起了一些让她留恋这世间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妈妈,想起了老师和同学,想起了那些让她渴望展现自我的一系列活动。在一节笑对烦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说,当你真有一天有了那处在黑房子里的感觉时,请你记住,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来;开启心门,让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给时间,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在一次数学竞赛活动后,我为每一个获奖的学生花七元钱买了一个洁净无瑕的玻璃杯,并对他们说,请你们记住,要把美好的自己当做一个完整无缺洁白无瑕的杯子,好好呵护,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最棒,永远别放弃自己!现在想来,留意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价值连城。不经意间,也许,你就成就了一颗幼苗,甚至是一颗参天大树。让我们认识到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别让意外发生在蓓蕾初开的季节。
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也让我们在最简单的教育生活中尽享那份幸福与安宁。
第4篇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我很认同这本书作者的大部分观点。作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书中传达的教育理念质朴而真实,从个体经验到群体现象,从经验分析到学术解析,覆盖了很多家长及老师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并且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简单、生动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在以下几点我感受颇深,分享一下给大家参考。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时代发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们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习惯、自由、平等。
习惯,对于社会人来说十分重要,好的习惯的重要的培养时期是少儿时期,怎么样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成为家长们任重道远的话题。作者认为习惯的培养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纳,让孩子们认识到习惯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但由于儿童年幼知识不足的前提下,各种马虎的行为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马上立即变得不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标记马虎、不认真的标签,使得孩子潜意识降低自我认同感,阻碍智力发育,批评的方式更不可取,会给孩子一种负面的影响,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是应该建议孩子合理进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渐进的建立起好的习惯。
自由,自由是指多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中国教育多年热衷讲纪律、讲严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长错把控制欲当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认知,所谓的经验来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着枷锁长大,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序、怯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机会,比如零钱、作息计划、新事物探索等,通过锻炼,孩子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同时也获得自尊感和责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强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期间,很多时候表现出长辈姿态,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检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较武断,常常以当年自己的云云,来鞭策孩子或者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不仅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也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有打击,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长大,自尊心也会慢慢成长,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对待。很多时候家长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能更多的自主选择、处理的机会。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需要完善自身,不发脾气,不提倡严厉教育,发脾气和严厉教育的后果会给孩子在儿时性格塑造时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性,对今后的性格和对生活、对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尽量避免。事实上,发脾气不但没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对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气的方式:
不要马上发火,一切等半小时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静后再处理。
火气一起来,赶快把意念转移到身上的某一处,注意力关注身体的反应,想象有一股纯纯的气体再慢慢消磨怒气,慢慢散开。
第5篇
假期中借阅了尹建莉的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是我品读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家长会前夕,突发奇想想与家长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到书店挑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后如沐春风,家长会过后好多家长纷纷借阅,并通过飞信、qq等进行了热情交流。现今再次手捧尹老师的潜心之作,顿觉倍感亲切,深感此书理论扎实可靠、案例详实可操作,读来令人信服,当真是万千家长和孩子的福音。静心品味,浮现于眼前的是我们该送给孩子的三个礼物:
孩子6岁之前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尤其3岁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认知,他最依赖的人就是母亲,母亲即世界,世界即母亲,母亲对待他的态度,就是这个世界和他自己对待自我的态度。这个时期,母亲和孩子怎么亲密都不为过,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许他亲自动手、动脚尝试这个世界,允许犯错,亲自照顾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很多人说这样会惯坏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正是父母之爱应该有的深度,让小婴孩时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应的,他对这个世界自然是感觉安全的,自我认知也得到强化。如果这个时刻错失了,孩子终生内心都有一处深深的“心灵黑洞”,那种不安全感会深深影响日后的人际交往。爱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这种“给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替代”父母,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替他决策人生的交友、学习、游玩等事项,这就是“溺爱”,本质是父母爱自己的“伟大”与“奉献”。无条件的爱就是不因为孩子是什么,是否听话,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而去爱他,而是尊重他的本来面目,允许他按照意愿发展自己的人生,我们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丰盛的馈赠——不羁绊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生命可以很轻松,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战战兢兢,整天花费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放平心态,孩子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书中提到,近期有专家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么父母忙于事业学业,将孩子托付给长辈,丧失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刻,要么从小对孩子各种“严
格要求”,代价就是失去了亲密的关系和内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个孩子母亲的电话,哭诉孩子跳楼自杀了,惊出我一身冷汗。冷静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虚惊。孩子父亲生意失意,债台高筑,常年外出打拼但从没放弃对孩子的厚望,无形中给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压力,孩子在日记中说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独和恐惧,轻生的念头有过多次了,第三次转学的时候她甚至连续十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那时就感觉活着太累了。谁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心理会有如此难以承受之重。孩子母亲过后哭着告诉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胆怯和无望,只是没想到孩子会动了轻生的念头。值得庆幸的是,在孩子即将从十五楼跳下去的时候,她想起了一些让她留恋这世间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妈妈,想起了老师和同学,想起了那些让她渴望展现自我的一系列活动。在一节笑对烦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说,当你真有一天有了那处在黑房子里的感觉时,请你记住,打开窗户,让阳光透进来;开启心门,让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给时间,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在一次数学竞赛活动后,我为每一个获奖的学生花七元钱买了一个洁净无瑕的玻璃杯,并对他们说,请你们记住,要把美好的自己当做一个完整无缺洁白无瑕的杯子,好好呵护,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最棒,永远别放弃自己!现在想来,留意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价值连城。不经意间,也许,你就成就了一颗幼苗,甚至是一颗参天大树。让我们认识到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别让意外发生在蓓蕾初开的季节。
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一旦失去了这种平等,孩子就很难和父母交心。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时候,趁机换条件,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也让我们在最简单的教育生活中尽享那份幸福与安宁。
1幼儿教师工作总结10篇
本文主要是一位幼儿教师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为...
查看剩余 78% 幼儿教师工作总结10篇
2幼儿教师的工作总结4篇
幼儿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中最特殊的群体之一,他们需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开展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教育活动,...
查看剩余 71% 幼儿教师的工作总结4篇
3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7篇
本文分享的是大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仅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社会经验,更可以加深对社会...
查看剩余 72%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7篇
4法院社会实践心得4篇
“法院社会实践心得”是一份由实践者总结和分享的经验性文章,旨在揭示法院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带来的启示。这篇文章将通过实...
查看剩余 76% 法院社会实践心得4篇
5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3篇
新教师岗前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次培训全面深入,内容完善,为各位新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查看剩余 76% 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