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4篇(《黄鹤楼送别》故事缘起,全方位了解背景)

《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作于公元742年。该诗以送别为主题,荣辱生死,离别情感深沉。此诗通过对汉水、黄鹤楼、江城等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感慨和对亲友情谊的珍重。

《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4篇

第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arr;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squo;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squo;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黄鹤楼送别》背景资料5篇

第2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3篇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第4篇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宿建德江》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其他类似内容

1成长小学生作文4篇

成长小学生作文4篇

“成长小学生作文”是一个展示小学生文学创作成果的平台,旨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展...

查看剩余 70% 成长小学生作文4篇

2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4篇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4篇

在假期里,许多人都选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锻炼个人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

查看剩余 82%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4篇

3放射科年度工作总结4篇

放射科年度工作总结4篇

放射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该科室以探查和治疗各种疾病为主要职责。在这一年里,放射科的工作得以全面展开,通过医学影...

查看剩余 70% 放射科年度工作总结4篇

4幼儿园亲子活动设计方案4篇

幼儿园亲子活动设计方案4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幼儿园亲子活动的设计方案,旨在提供有关幼儿园亲子互动的一些好点子。通过灵活的组合和巧妙的设计,幼儿园可以为...

查看剩余 70% 幼儿园亲子活动设计方案4篇

5励志演讲稿4篇

励志演讲稿4篇

励志演讲稿是指通过演讲来传递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正能量。该类型的演讲常涉及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心灵抚慰等方面,能...

查看剩余 89% 励志演讲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