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6篇(《云雾缭绕下的庐山》教学设计)
本篇文章以《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为主题,通过深入挖掘和赏析这首诗,展示其丰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通过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揣摩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1篇
课题 《庐山的云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标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 内容 分析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 建议 分析 1.读书指导 (1)初读感知 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部分词语。在初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感悟 学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着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特点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体会庐山云雾无处不在、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学习第二自然段,可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云雾变化之快,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同时,引导学生对省略号处进行想象,说出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 2.积累内化 本文语言优美,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弄清表达方式。 3.积累运用。 (1)流连忘返一词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什么地方曾让你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然后用流连忘返造句。 (2)仿照课文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4.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办一份手抄报。 教学重、 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难点:初步认识总分段式,练习写作。 主要学习方法及策略分析 本课设计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意识,淡化对课文内容的空泛分析,强化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读书,充分读书,积极思考,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本课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受庐山云雾的多而神秘,产生喜爱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掌握总——分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运用本课语言,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处景物按照总分的方法写一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探究 备课,搜集庐山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搜集庐山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庐山,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认识吗? 2、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 3、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4、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5、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1、回答老师的问题。 2、吟诵《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 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 选择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选择到书里找答案) 这种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忆吟诵《望庐山瀑布》,引起学生对庐山的向往,再以诗的语言对庐山的云雾加以赞美,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然后以学生提问的方式,明确课文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选择,大多数学生会选自己到书里找答案,用这样的方式,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 教授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3、指名朗读,随机正音、随文识字。 4、练读课文中读得不太流利的地方。 听课文朗读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思考题,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 再读课文 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练读,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熟悉课文,为精读感悟打下基础,练读课文的设计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2.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庐山众多秀丽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你还体会到什么? (4)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漫步山道,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5)课件演示。 (6)感情朗读。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尤其 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 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说画的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3.指导学习生字 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在小黑板的田字格里范写。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 观察字形 练习写字 抓住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和写字要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交流自己的初读感受 这种以旧引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扩充到未知,从旧知进入新知,顺理成章,贴近自然,非常有效。 二、精读感悟 (一)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运用刚才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说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出来的?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 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 5、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2、学生汇报: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比喻 3、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4、仿照作者的方法形容各种姿态的云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学习方法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中心句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5、比较句子,体会文章的用词 6、仿照课文写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自然段。 7、交流读后感受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诱发学生诵读的欲望,让学生入情入境,忘却自我,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课堂总结 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什么是千姿百态,什么叫瞬息万变? 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 业 设 计 课堂: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课后: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办一份手抄报。 学生练写 习作。 1、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真意切地写出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做到读写结合。 2、联系课前探究,加深学生对庐山的了解,用手抄报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板 书 设 计 千姿百态(总——分) 14庐山的云雾 流连往返 瞬息万变(总——分) 教 学 后 记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引导学生借助看过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动作来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由于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受限,加上我们学校学生受家庭条件的影响,阅读量小,在课堂上本应是备课时认为最精彩的想象部分,学生却只是说出像什么,不能更具体地表达了。因此,我在学完本课后的练习中,着重辅导了把学生想说的事物说具体的练习,为学生的习作做铺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味地想把课文内容上完,操作过急,反而造成了学生动作的迟疑,甚至有些动作不搭配的感觉,我越想快,学生反倒慢了下来,最终拖堂,两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第2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1、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其中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山峰秀丽,是我国有名的风景名胜,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2、庐山以风景秀丽闻名,但更吸引游客的是这里变幻无常的云雾,他为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1、要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首先要到他的家乡江西,只要你通过了这三关就可以顺利到达了。
景、秀、尤、幻、增、添、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
景色、秀丽、尤其、增添、龙爪、弥漫、茫茫、千姿百态、流连忘返、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以生动有趣的设计,对学生的预习作了了解,又给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2、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以上这些没能难道你们,大家再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快跟随作者去一睹为快,瞧,庐山到了!
4、众多景物中,云雾印象最为深刻,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四周都是云雾,我们漫步山间,真的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庐山的秀丽,下节课让我们充分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第3篇
3、 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庐山的云雾》,庐山云雾有怎样的特点呢?正是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给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漫步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4)自读课文,你发现了云雾的哪种姿态?哪种姿态的云雾最吸引你?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你怎么理解弥漫?把茫茫的大海 中茫茫换成别的词语行吗?为什么?
(7)同学们来看,这几个词在文中的位置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
(9)作者用准确又形象的语言描写了云雾的姿态,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展示相关图片。
(10)你想不想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永远留在脑海里?自己再读一读,一会儿老师给你配着音乐请你来读一读。
(11)总结:这一节作者用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庐山云雾的静态美。接着我们来看第三节。
(6)这些都能体现出瞬息变化的快,从哪儿感受到万变呢?
(1)漫步在庐山,穿行在飘渺的云雾中,欣赏着秀丽的景色,感受着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的神秘,真让人如梦如幻,飘飘欲仙,作者不由得感叹——读最后一节。
(3)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能用流连往返说一句话吗?
1、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我们也来学习一下。
2、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老师在公园拍了一张照片,请同学们想象你看到的景象,来写一段话。
第4篇
知识拓展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中国著名风景游览区及避暑胜地。位于江西九江市南,北近长江,东滨鄱阳湖,交通便利。它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以春温、夏凉、秋爽、冬寒为特点,森林荫郁,植物丰富。年均温度较近在咫尺的九江市低5.6℃,7月均温低7.0℃。故当江南暮春时期,庐山却正当桃李始华之际;长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时,庐山却温和如春。山上云雾缥缈,年平均雾日191天。3—5月多为雾月,月均雾日多达20天;7月雾日较少也达13天。庐山山体主要由砂岩构成,山势雄伟,加以降水丰富,故多瀑布。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前可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庐山风景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深化体验作准备。
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部分词语。在初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第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想象,朗读,以及让学生自己练说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云雾的美。
学习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等词句,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与其中,体会庐山云雾无处不在又要变幻无常,飘忽不定的神秘感。
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选择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学习第三自然段,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语句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 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省略号处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
本文语言优美,教师要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弄清表达方式。
(1)“流连往返”一词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学习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什么地方曾让你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用“流连往返”说句子。
(2)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1) 搜集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古今诗文,在班中办展览会。
(2) 课外做小导游,向自己身边的人介绍庐山的云雾。
3. 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庐山最神奇的就要数庐山的云雾了,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齐读课题)
瀑布: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象挂着的白布。
4.全文共有几自然段?开火车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庐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先总体概括了作者对庐山的感受。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寻找“腾云驾雾”的感觉。
2.自渎第二小节,这段话写了云雾有什么特点?找出中心句,用“ ”画出。
3.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是啊,庐山云雾真美!
4.小结:作者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从“山头、半山、山谷、山峰与山峰之间”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 方式为“总----分”关系。
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庐山的云雾一会儿时间就千变万化,一会儿一个样,“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瞬间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赞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
过度: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往返。
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往返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第5篇
2、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的意思。
3、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练习写一处景物。
1、谈话导入,师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庐山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简笔画勾勒庐山大概轮廓。
师:作者最喜欢什么景色?你从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尤其)——通过重点词知道的。从课题入手(神秘美)
2、引入过渡:是的,庐山景色很美,但庐山的云雾更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并通过教师简短的过渡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1、师: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整个这段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具体描写云雾千姿百态的 ,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课件出示:(1)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 想不想看看这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图片。 欣赏了这么美的云雾,那么谁能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呢?
(2)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师: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原因?谁能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给大家表现一下缠绕。
师: 大家看这段的最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标点符号,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运用省略号?
学生发挥想象,说自己的看法。老师评价:(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6、小结: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运用总分的写法,分四个方面,自上而下,从局部到全局,把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其实,庐山的云雾在有风时的动态,更美,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根据本段内容的特点,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阅读来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通过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划:用——划出中心句,用~~划出描写云雾变化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后评价(你划的真准确,谁来把句子再读一读。)
学生抓住: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等词语,师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4、师过渡: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想不想亲眼看看呢? 在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大家边看,边回顾刚才的重点词句。(课件展示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学生看图片,回忆文章重点词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采用放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学习这一段。在自学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入过渡: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庐山说,谁给大家开个头。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老师评价:(同学们说的真好,下去我们继续交流)
2、师:文中作者也发出了感叹,看第四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品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师过渡: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写法.运用中心句先总的概括景物特点,然后通过分述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这就是写作的一种常用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选择一处你喜欢的景物来练着写一写,看谁写的好。
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真高兴,因为同学们又进步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认真落实有读到写的重要环节,更是把读和写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就会产生写的欲望,本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尝试写,自己实践,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写作的信心。)
师: 同学们,《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抓住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采用总分的写法展现了出来。在写景的文章中,我们经常运用总分squo;squo;这种方法,请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试着去运用,你会发现你的作文会越写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总结,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2、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三道实践题,一方面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为以后的创新写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通过读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创作的灵感。)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从内容上来看,课文都是写景物的。作者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庐山的云雾》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6篇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④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1成长励志演讲稿6篇
成长励志演讲稿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激励和启迪人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
查看剩余 76% 成长励志演讲稿6篇
2大学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6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还能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个人总结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
查看剩余 77% 大学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6篇
3年度考核的个人总结11篇
本文将主要探讨年度考核的个人总结,总结自身在工作中的表现和不足,并探索如何提高自身能力,以期在新的一年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
查看剩余 71% 年度考核的个人总结11篇
4简单的年度工作总结个人24篇
本文旨在从个人角度出发,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包括工作上的收获、遇到的难题以及对自己的提升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剖析,为...
查看剩余 80% 简单的年度工作总结个人24篇
5快乐的暑假之旅作文17篇
暑假来临,学生们开始计划自己的暑假旅程。无论是家庭出游、亲子游还是独自旅行,都将成为难忘的回忆。本文将与读者分享一些快乐...
查看剩余 84% 快乐的暑假之旅作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