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3篇("探秘未来军人的摇篮——2023年广东黄埔军校导游之旅")
2023年,广东黄埔军校将迎来它的110周年纪念,成为国内首个百年军校。广东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兴衰和国家独立的诞生。引领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广东黄埔军校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1篇
广州黄埔军校校门两旁柱子上贴过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事实上,几乎所有影响中国**的大人物都曾在这道大门出入往来——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周恩来、叶剑英、陈赓、林彪……想当初,在蒋介石、廖仲恺率领下,身穿苏式黄军服、在校门口争睹孙中山夫妇风采的汹涌人潮中,该有多少被时代铭记的鲜活面容?出席开学典礼、聆听孙中山“创造**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演讲的人员花名册之中,又该有多少举世震惊的姓名?弹指一挥间,兴亡凭谁定,盛衰岂无凭。
孙中山逝世后,“**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大门东西两壁墙上。孙中山视察军校时居住过的原粤海关黄埔分关后来被称作“中山故居”。1930年,孙中山纪念碑在军校后面的八卦山顶落成。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台阶相互交叉,与观景平台及纪念碑构成一个“文”字,暗含悼念孙文之意。
寻访当天,我们偶遇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84岁黄埔老人,他站在纪念碑前轻轻吟颂其上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彼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此刻三月春逝,一城风絮,满腹沉默。黄埔军校分校众多,在长洲岛上的校舍被称作校本部,以示区分。校舍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分为左中右三路,上下两层,各层回廊相通;深四进,每进以天井相隔,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俨然一个与世隔绝的森严王国。
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一生政治军事生涯的里程碑。在走马楼二楼西向的一个角落里,我们见到了蒋的校长办公室。室内清一色满洲窗格,木门木地板,地板上的织花地毯和风琴形办公桌颇具美感。史料显示,建校初期的蒋介石励精图治,每日清晨起床号一响,就开始巡视全校寝室。他亲自教唱校歌,狠抓军纪,为军校题“亲爱精诚”校训,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和不怕牺牲,平日视《三民主义》、《曾国藩家书》、《俾斯麦传》三本书为至宝。蒋介石很重视考察学生,校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名录,“常胜将军”陈赓的评语栏上写着:“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带兵。”可正是这个校长眼中“外形文弱”的学生,在第二次东征时,背着兵败被围、绝望之余欲“杀身成仁”的蒋介石逃出险境,救了他一命。
第2篇
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 也是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 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旅途中 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走着不同的两条道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和林彪;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未授衔的著名将领有周总理、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而在国民党军队中,黄埔军校毕业的著名将领有李济深、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有人说,中国现代战争是黄埔军校师生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些,但从国共双方的主要将领看,也不无道理。这些历史使军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近年来到军校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外,还有不少海内外人士。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月16日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提出了“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在长洲岛一共办了7期,1930年迁往南京 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军校大门上写着的 “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大字,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曾几次改名,但是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的门匾。只是因为最开始的校址选在都在黄埔长洲岛上,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孙中山革命二十多年来 一直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在1922年亲信陈炯明的叛变,让他感到十分悲痛。沉思中他认识到: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办一所军官学校。大家请看门上的门匾。“陆军军官学校”这六个苍劲大字 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写的。这里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校门内外都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其中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是“革命者来”。大家再看看墙上的这幅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大门后是校本部。它原来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清末陆军小学,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可惜的是,1938年在日机的轰炸下荡然无存。1998年5月初 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耗资2000多万元,奋战98天,于同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校本部。
这座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以前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它和刚刚参观过的欧陆式大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其面积有1.06万平方米。我们现在站的大花厅是当时师生集会的主要场所,前面的荷花池便于同学们课余之时观赏谈情。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政治部。大家都知道,周总理当年是黄埔第一期的第三位政治部主任。前两位是戴季陶和邵元冲。聂荣臻元帅当年也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工作。对面的职员宿舍,是教官们休息的地方。 校长室是蒋介石办公和休息的地方 里面的摆设都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的是第一期学生的名单,其中评语一栏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会找几位学生谈话,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在评语上。大家看陈赓的评语栏:“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可见他对于学生是十分用心的。隔壁是校长的中英文秘书室,当年的中文秘书叫张家瑞,英文秘书叫王登云。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校长办公厅。
这里也是是党代表廖仲恺的办公室,廖仲恺身兼数职,并不是每天都在校工作,他到军校的时候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作为国民党元老和辛亥革命有功之臣,廖仲恺为军校的建设可以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经费十分困难,廖仲恺经常委曲求全到军阀杨希闵家中求取经费。他常常说 “: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因此,他在军校中声望很高,被誉称为“党军慈母”。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校长会客厅。“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送给蒋介石的。这幅对联不仅表达了军校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蒋介石的钟爱。 这里也是书报阅览室,是学生常常在此看书读报,有时也会进行政治活动。穿过中轴线 这两个房间原来是学生宿舍,后来改成了展览室。步入庭院大家看到的那棵白兰树也叫“冠军树“。这棵树长得很有意思,粗壮的树干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着两党分道扬镳,上面纵横交错,又像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
这座中西结合的洋房,原来是清末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的字样。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楼内有展览《小楼昨日》和《孙梅轶史》,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的了解到军校昔日的风采,以及孙中山和他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的故事。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孙总理纪念碑。 孙总理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纪念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以及铜像,构成一个“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着”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下有7级,上层有5级,中间用较长的平级将其分开。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啊,7级代表军校在黄埔办了7期, 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屡战屡胜。
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着孙中山弥留之际的七字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背面刻有总理像赞 ,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赞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好像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铜像是孙中山生前的好友梅屋庄吉出资请牧田祥哉建的,他原想铸造七尊铜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国,后来由于经营不善,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在这里,其余三尊分别放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9米,重约1吨。
中国的纪念碑一般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是坐南朝北,隐含了孙中山想要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军校俱乐部建于1926年,是用来举行师生集合、演讲、文艺演出的地方。当年苏联顾问巴普洛夫来到东江视察前线时,不幸落水牺牲。军校深感军队不习水性将会影响战斗力,于是修建泳池,叫同学们学习游泳以适应南方水网作战的需要。接下来请大家随我参观东征烈士墓园。
东征烈士墓园门牌上有蒋介石题写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 它的造型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非常相似,所以也有“小黄花岗”之称。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战役中牺牲的516名烈士。其中刘尧晨烈士在第二次东征时,率领40多名烈士冲锋陷阵,不幸身亡。为了表彰他的功勋,追赠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5000元,并埋于墓中央。西边的十六将校墓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仁杰。张仁杰即张静江,他是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东边是独一无二的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蔡光举是贵州省遵义人,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作战勇敢,牺牲于淡水,据说他是牺牲的人中职位较高的,故为他单独造墓,独享殊荣。
北伐纪念碑是1929年为纪念北伐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高7米多,碑架三面刻宇。正面刻着:“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东面刻着“捐躯救国”,西面刻着“为民牺牲”。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均刻有在北伐中牺牲的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名。在300多位烈士英名中,有许多北伐时的骁将,在攻打武昌战役中牺牲的一期学生、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烈士;黄埔第三期高材生、连长吴通烈士;还有朝鲜人杨宁烈士等。平岗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记于无穷。北伐烈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前进。
第3篇
欢迎大家来到!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狭义上讲黄埔军校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广义上讲黄埔军校即是1924年以后,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1教师的年度总结5篇
教师年度总结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年的工作中总结自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和工作心得的一次机会。通过年度总结,教师可以反...
查看剩余 72% 教师的年度总结5篇
2美好的暑假作文17篇
暑假是让人兴奋的时刻,这是学生们追求自由和探索世界的时间,也是许多家庭共建记忆的时间。在这个快乐的季节里,我们邀请大家分...
查看剩余 75% 美好的暑假作文17篇
3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8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是一份针对3-4岁儿童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通过互动游戏和手工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圣诞节文化与习俗,提高...
查看剩余 74%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8篇
4教师的年度总结6篇
教师的年度总结是评估教师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经历了挑战和收获,年度总结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地回顾...
查看剩余 79% 教师的年度总结6篇
5会计的个人工作总结10篇
本文主题是会计的个人工作总结。作为一个会计工作者,每年都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
查看剩余 85% 会计的个人工作总结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