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7篇(《完美入侵内心,敦刻尔克的撼动》)

电影《敦刻尔克》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英国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困境与英勇。本片以其出色的剧情编排和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赞誉。本文将就《敦刻尔克》这部电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探讨其中充满敬意和勇气的精神内涵。

《敦刻尔克》观后感7篇

第1篇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观后感7篇

第2篇

作为一个业余靠电影打发时间的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深,但让我去分析大师诺兰的电影手法之类的这样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东西,我确实是哑口无言了。

(摘)诺兰用他最富个人色彩的“多线叙事”手法,将海上(一天)、陆地(一周)、空中(一个小时)三个时空串联在一起,并将不同的时间密度压缩在同一长度内交错展现,营造出立体、丰富的空间感。一周,一天和一小时最后无缝对接,并且让高潮在一起迸发,这样的功底让人不得不赞叹。

其实作为一只电影小菜鸟,我虽然可能体会不到导演牛逼的电影表现手法,但影片点滴细节之间,让我也深有感触。

好像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唤起所有人内心对生命的渴望,但我对于生命之光这个词的理解,好像在敦刻尔克里有了一个更为让我满意的解释和表现:生命之光的照耀,好像就是汤米在沉了的船舱即将窒息而死的时候看到头顶开了的舱门奋不顾身拼着最后一口气一丝执念游了过去;生命之光的闪烁,好像就是坐在被击沉了的船上的海军士兵看到道森抓到救他的绳子;生命之光的明媚,好像就是即将溺死在坠落的机舱内的飞行员听到头顶塑料被敲破的声音…看完敦刻尔克之后我体会到了生命之光的含义——绝望中的一丝希望,一丝生的'希望。

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即使是在战争这样你死我活残酷的现实下,也一定会存在善良的人性。其实全文最为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海上这条线索。从始至终,营救海上士兵;返回敦刻尔克途中救大批的落水士兵;甚至当海上士兵无意间杀掉了乔治,船长也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乔治很好不用担心…影片的结尾处也是温暖相随:当成功逃离敦刻尔克返回英国的士兵们正在担心会被百姓们唾弃的时候,站台上响起的掌声,递上的啤酒水果,灿烂的笑容让本是忧心忡忡的士兵们明白了,他们活着归来就是百姓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你若问我,影片如何,可能一个好字确实不足以概括全部,毕竟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生命的可贵等等让我的感情溢于言表。但我真心的由衷的希望,战争这种看似离生活很远的东西,可以只停留在历史,停留在书本里,毕竟当我看到影片中的一个无名小卒,面临的困境竟然是选择一种死法——要么在海底活活的憋死;要么在被石油环绕大火燃烧的海面活活烧死。我的内心会颤抖,甚至于闭上眼睛那个小哥注定死亡的场面还是挥之不去。

第3篇

诺兰的《敦刻尔克》把作战室里的指挥策划场景全部删去,开场不交待历史背景,结尾也不交代伤亡人数。这里没有丘吉尔,没有希特勒,《敦刻尔克》宏伟的结果更是没有悬念,诺兰只是牵挂着小人物的恐惧,聚焦“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个体的视角也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有人说,诺兰风格化的手艺和敦刻尔克事件本身壮烈的结局挽救了电影,所以你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感觉有些难以言说,没有如你所愿般“烧脑悬疑”,也没有血脉偾张。很显然,在战争片的战场上,诺兰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战争史诗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诺兰的冷观和克制,让《敦刻尔克》保持了对历史的悲悯与敬畏,让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与深远,让它在众多战争片面前别有建树。

?敦刻尔克》是诺兰第一次拍摄真实历史事件,将一部战争片拍成了剧情、悬疑、惊悚片。这一切使它与其它战争片之间仿佛有道巨大分水岭,一边的山峰上是《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另一边的山峰上是《敦刻尔克》。两座巅峰上的作品都很伟大,却又那么迥然不同。

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不管它是战争片还是悬疑片,都不重要,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在于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刻画出身处战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反英雄”的战争片,讲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惨烈的撤退和有意义的失败。诺兰死死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战争的真实感受,那是包围了陆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与战争中的人感同身受——这是《敦刻尔克》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类电影所做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的一次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尝试,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真”往往会摆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诺兰与李安不谋而合。诺兰认为,大多数的人在面对战争时,首先考虑的或许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对于那些普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回家,离开敦刻尔克;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船长来说,是到敦刻尔克接那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回家;那个燃料耗尽的飞行员用生命坚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渔船。

在军事题材的战场上,导演喜欢从战争中挑拣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一将功败万骨枯”的故事,把他们变成了电影里的勇士、侠客和英雄,再加上爱、恨、暴力、死亡。徒手挡子弹、料事如神仙的战争片让人怀疑人生,另一部分优秀的战争片吸引人坐下来了解战争。“怎样把观众带去敦刻尔克,是我最先考虑的'事情。”诺兰决定将这种经验呈现在银幕上——

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贯彻于整部电影的,是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死亡威胁,面对绝境,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这些战争中的个体,浓缩着40万人的恐惧,像极了敦刻尔克灰蓝色的海水,无边无际……

第4篇

前几天,随团去甘南旅游。一路行来8天,回家后又缓了两天神,所以已经有近十天没看电影了。有句老话叫触景生情,虽说耽误了这么些天,但旅途上的美景看到的人遇到的事,颇多感受。说不定这些感受对我以后写观后感还会激发更多的灵感呢。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影,写观后感。恰好碰上《敦刻尔克》公演,当然是要抓紧看抓紧写了。

?敦刻尔克》是著名导演诺兰的新作,自从7月在美国公演以来,好评如潮,差评如潮。也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更多的人去看。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了以后的感觉是:历史确实是这样的,而电影不该是这样。

从形式上讲,导演告诉我们:这是海滩上的一周,是海上的一天,是空中的一小时。不同的时间维度揉和在107分钟的电影里,感觉比较乱,虽然导演竭力去安排去梳理,仍然有《盗梦空间》的感觉。总是要观众去想:今夕何夕?很费脑筋

从内容上看,导演把一些本不适宜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东西也毫不保留的(甚至是刻意的)体现在电影中,如潜艇水兵被救后误杀的男孩,飞行员在德军控制的海面上迫降,撤退时不让法军上船等等。

诺兰没有去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血肉横飞的残酷杀戮,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多余的人物对话,而是用许多小事件来体现这次成功却惨烈的撤退行动。大战略由无数个小细节组成,而小细节也表现了大战略。诺兰正是抓住了这些小细节,不仅展示了敦刻尔克行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细节彰显了人性。

飞行员法瑞尔在身边的.其它飞机全部坠毁,明知道机上的燃油即将耗尽时,这时候他其实有很多选择,他完全可以正常返航,他也知道自己一架飞机对于改变战场上德军的空中优势并无多大作用,他同时也明白,继续作战的结果肯定毫无生还的可能,但是看到肆虐的德军飞机,他的选择是:就这样了。驾机向敌人飞机冲去,并击落了正在向地面英军投弹的德军轰炸机,直到自己迫降被俘。这样的行为需要何等的勇气!

道森船长驾驶着自己的月光石号渔船,去营救海峡对面的英军,半路上救起了一个英军水兵。这位老弟惊魂未定,让道森不要去敦刻尔克,他们有一段对话。

水兵:你们就是业余的水手,不是杀敌的海军,你们船上没有任何武器,而且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能干什么?

道森:就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要让年轻的孩子们去受死?

道森的行动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他所驾驶的渔船,一路救人,一条小小的渔船竟然搭救了55个人!

在士兵们成功撤退到英国之后,人民沿街摆上了咖啡和啤酒接待他们。并称赞他们:干得很好!士兵们略带惭愧的说:我们只是保住了性命回来而已。那就足够了!

一直都说,英国人最典型的性格是绅士精神。然而在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候,这个民族并未屈服,他们默默的承受苦难,默默的反抗。这在影片中,在丘吉尔的那篇著名的演讲中,在之后伦敦大轰炸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抵御外侮的勇气,值得所有人的钦佩。

英法联军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败之后,用九天时间,在敦刻尔克撤退了33万士兵,为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保留了核心力量,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一次光荣的撤退。

在《基督山伯爵》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的最大智慧就在于等待和希望之中。

人性是软弱的,在遇到危险的时刻,人都会害怕,都要求生,都会绝望。然而人性也是顽强的,面对邪恶,人们不放弃,人们在抗争,永远不会屈服。他们深信,光明总要代替黑暗,正义总要战胜丑恶。

第5篇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第6篇

诺兰是把大海和天空拍得最好看的导演,地面上,冷蓝色的海,清白的海滩,深色的厚重军装外套和头盔构成了冷峻锋利的基调;天空中,蔚蓝和暖金穿插,偶尔有五彩斑斓的光晕和战斗机划过的漂亮弧线,苍穹的广袤和飞行员的对比显得悲壮又苍凉。1940年5月的敦刻尔克小港,隔着平静的英吉利海峡就是士兵的故土,是家园。无数次的登船起航满是归乡希冀,又无数次地在硝烟中逃回,被海水的冷咸盖得绝望。

影片一开始我就被一种紧张到甚至有点窒息的情绪包裹,这种窒息感缘于命运的偶然性和无力感。尤其是在战争这种特定的命题下,人类的渺小与脆弱可见一斑。上一秒,你是打开了沉船舱门解救了同伴的英雄,下一秒,便溺死在被敌人子弹穿透的轮船里;上一秒,你孤军奋战歼灭了敌军战斗机,下一秒却被迫降在了沦陷区……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给观众留下的并不应该只有感官上的震撼,也并不在于它使用了多少特效特技,相反,而在于剥离这些它是不是还是直击人心。《敦刻尔克》击中我的是对于战争和人性的理解。

历史的开端,总是源于人类的不安,迁移,探索,贪婪,最后变成战争。“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却让年轻人奔赴战场。”当这两句台词从失去了大儿子的月光石号老船长的嘴里说出时,他内心的丧子之痛是不言而喻的。在“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里也有一句类似台词“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却被卷入了不得人心的战争。”个体的命运在某些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总是被忽略。当“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男主角被问到杀人是什么感受时,他说:“这没什么感觉,尤其是在战场上,唯有拼命方能取胜。”比利在肉搏战中杀死了敌人,对他来说,成为英雄的概率只能是零或百分之百,听起来残忍又真实,英雄也许并不想成为英雄,他们只是被命运偶然研究的产物。诺兰电影里的人道主义让我感动。

?敦刻尔克》里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在广袤天空和大海的衬托下。人性在残酷战争的重压下的种种表现——惶恐,脆弱,绝望,变得可以被理解和原谅。每一个士兵只是被命运的手无形推着走,疲惫不堪着,如同惊弓之鸟,家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他们不知道战争何时胜利。男主和战友回家乡时对欢迎他们的`老人说:“可是我们是逃亡回来的啊。”老人说,“那已经足够了。”对啊,幸存就是胜利。

尽管被战争所带来的死亡、绝望和窒息所笼罩,但人性的光辉依然在这部电影的某些时刻闪闪发光起来。当民众用渔船“含羞草号”“月光石号”来到敦刻尔克接回他们的孩子时,当空军飞行员最后一刻击落了敌军飞机的瞬间,我热泪盈眶。尽管电影里的人性有被拔高的成分,但是我依然愿意沉醉在这种伟大里,如果电影里都不再对人性抱有一丝希望,真实的世界会如何恐怖。

影片最后,喷火战斗机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烧起了熊熊烈火,丘吉尔作了那段鼓舞人心的演讲:“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第7篇

诺兰导演的这部影片很棒,许多战争场面很震撼但又不过分渲染,恰到好处。平静地讲述一个不平静的故事。

作为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来说,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有的战争片太真实的血腥场面看得好长一段时间里,脑子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对炸弹炸起断肢残尸很恐惧,可是有很多战争片偏爱刻画这些细节到极致,以此烘托战争的惨烈和残酷,瑟瑟发抖。

喜欢《敦刻尔克》里话语不多,但战争的悲伤、士兵对生存的渴望以及保家卫国勇于牺牲的精神都在影片无声胜有声的海陆空三线故事中展现出来了,让人情不自禁泪目。

撤退的士兵不断地上船、被炸弃船,再上船跳船,不断经历生的希望和死亡的.逼近。英国远征军既渴望回家,又害怕成为人人唾弃的懦夫。让观众已经读懂这场撤退的艰难和意义。

平民百姓有船小艇的也勇敢上阵救援,从月光石号掌舵的道森先生脸上看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无畏精神。

空军三人组阻击德军飞机的操作太帅了。很遗憾最后汤姆没油了迫降在法国沙滩上被俘虏。所幸其他士兵回祖国后是被热烈欢迎的。

40万士兵中有33万成功回到家,是那么多人努力的结果。结局不是完全美好的,但能感觉到真实。

曾沿多佛的白崖徒步,能够眺望到不远处的法国加莱,还能收到提醒入境法国的短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看到的英吉利海峡里是埋藏了多少船只军舰啊!

★其他类似内容

1一周工作总结7篇

一周工作总结7篇

本周,我们的团队在公文撰写、编辑与审核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公文服务,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质...

查看剩余 88% 一周工作总结7篇

2广告公司实习报告7篇

广告公司实习报告7篇

这篇实习报告是某广告公司的实习生所撰写,主要记录了他在该公司的实习经历和所参与的项目。通过实习,他深入了解了广告行业的运...

查看剩余 78% 广告公司实习报告7篇

3商场营业员工作总结7篇

商场营业员工作总结7篇

本文旨在总结商场营业员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和经验,包括业务能力、服务态度、销售业绩等方面的评估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分享一些...

查看剩余 73% 商场营业员工作总结7篇

4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演讲稿7篇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演讲稿7篇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爱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生态恶化等...

查看剩余 83%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演讲稿7篇

5人力资源部门年终总结报告7篇

人力资源部门年终总结报告7篇

该篇文章是人力资源部门年终总结报告的简介。人力资源部门在全年的工作中承担了招聘、员工培训、薪资福利管理等重要职责。通过对...

查看剩余 70% 人力资源部门年终总结报告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