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5篇("策略大揭秘,走向数学高峰——苏教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分享")
本文将为您介绍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该教案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1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师:同学们,在节假里你家来了客人你准备做什么呢?
师:想一想你平时在家沏茶时要做什么呢?师:你们要做这么多事,是吧!那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那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2、自主设计方案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那么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用你们课前准备的工艺图片摆一摆,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师:谁愿意上讲台来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师:刚才同学们帮小明设计的沏茶的方案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情才节省了时间,在烧水的同时做洗茶杯和找茶叶这两件事,也就是说洗茶杯和找茶叶共花得分钟时间可以在烧水的8分钟之内完成。
这样小明就可以在8分钟以内完成需要11分钟才完成的事情,也就让客人尽快地喝茶了。
4、小结师: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应先确定好做事的先后顺序,然后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同时做几件事,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
李阿姨喝完茶想走了,但小明是非常好客的好孩子,非要李阿姨留下不可,(点击多媒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原来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客人。从图。
能得到哪些信息?(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 “烙两张饼呢?” “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上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每烙完一面,就让学生在这一面上用铅笔做上记号。
先让学生试一试,思考烙3张饼,怎样才能使花费的时间最少,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并把自己的实践结果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中,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在展示台上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
小组代表来根据表格叙述设计方案,并用图片来演示。几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让大家来比较。
“这些方案,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小组活动,并用表格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小组活动,进行记录。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如果要烙6张饼、7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佳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看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呢?假如妈妈使用了新式电饼。
第3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的第二组示意图。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原有?张←一一去掉24张←一一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还剩52张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第4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3、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1)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2)18元买3本,()元买5本,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元。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8÷3=6(元),6×5=30(元)。(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3)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1)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师生评析板演。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第5篇
1、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
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发,下楼到车库,取出二轮宝马自行车,然后在路边的忘不了早餐店吃个早餐,共用了十分钟,在路上骑车又用了二十分钟才到学校,这时刚好是7点40,请问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的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结论的,倒过来推想,是呀,倒过来推想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一种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老师这里有两个杯子,装了一些果汁,共400毫升。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现在两杯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甲倒给乙40毫升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相关策略我们解决呢?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交流。先想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组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下。根据小组的交流,发现你们有以下这么几种想法:
说得不错,如果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同学,再看一下大屏幕,老师把他的想法用动画表示出来,这样你懂了吗?
他这样做也是先求什么?然后再把甲倒给乙的40毫升还回去,求出原来甲
我们已经求出了原来的甲是240毫升,原来的乙是160毫升。你能对这个结果作出检验吗?
刚才同学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想一想,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都是先从什么出发?然后再根据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求出什么?这就是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把例1看一遍,再体验一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例2。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想个办法来信息,清晰地表明邮票变化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现在请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信息与解答的呢。
符号表示: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个同学也是用箭头表示,不过不象我们用文字叙述,而是用符合来表示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得明白吗?来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这掌声也是送给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都不错,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刚才在解答时同学们用了什么策略? 现在大家有信心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请看书上89页的练一练。甲、乙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独立完成。
请黑板上板演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我刚才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25x2+1,发现这种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勇敢地说一说。同学们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怕犯错误,关键是错了能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是最珍贵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有错误时都能象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过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掌声送给他,勇敢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书上90页的第1、2题做在本子上。
通过刚才的作业我发现同学们这节课掌握得不错,只有两个同学计算时粗心错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对用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已知结果,求原来。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表格、箭头图等分析题意,如果对刚才课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们下课与我交流,好,这节课就到这里,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1手指点画教案8篇
“手指点画教案”是一种适用于儿童学习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手指点画、模仿绘画、语言描述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写字、数学等基...
查看剩余 75% 手指点画教案8篇
2玩得真开心教案2篇
本次教案以“玩得真开心”为主题,力图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查看剩余 78% 玩得真开心教案2篇
3摇篮教案中班8篇
《摇篮教案中班》是一本面向0-3岁儿童的亲子教育指南,旨在帮助父母早期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本书涵盖了情感...
查看剩余 73% 摇篮教案中班8篇
4自我保护教案锦集4篇
本篇文章为公文网站推出的“自我保护教案锦集”,收集了多种自我保护案例并整理成教案,旨在提高读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
查看剩余 80% 自我保护教案锦集4篇
5小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4篇
本篇文章为大家带来了小班美术教案范文的精选,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教案示范,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小班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提升...
查看剩余 71% 小班美术教案范文锦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