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篇(畅游古风,品读诗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教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分析诗歌形式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欣赏这首千古名作。
第1篇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 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 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 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 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2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首诗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1、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1、找学生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一个“送”字,以“送”为中心,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①黄鹤楼、西辞、烟花、下、孤帆、碧空、天际等词语。
6、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的美一点。
第3篇
这是我去年进入课题组上的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呈现我的真实课堂,第一次毫无顾忌上公开课.虽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却勇敢地挑战自己,挑战虚拟的公开课.下面是我整理的课堂实录,还有陈教导的评析.在此我特别感谢陈教导的鼓励,是她的鼓励让我恢复了久违的自信.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师:现在是展示你们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既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上来汇报的时候,老师建议用“我们小组认为”等来汇报较为合适。哪个小组先来说呢?
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单单”、“仅仅”。
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思是“没有了”、“消失了”。
生1:我们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师: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看来通过自学,大家学到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再自己读一读诗句,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为什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
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
评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品质,有智慧的教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系统地感受和准确地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本环节中,教师关注学情,善于捕捉学生问题的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有效的对话。
生1:没有点出是谁送孟浩然到广陵,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2:我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还是原题目好,为什么呢?比较有味道,改正的题目太直白了。
师:是的,或许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两人友谊的见证地,或许李白过份难过,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题目。老师和同学的解答,你们能满意吗?
师:呵,全是一个个那么美好的词语。能用具体的语句来描述吗?
生:在草如荫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微风轻拂着大地,彩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着小辫子的小孩儿在青草地上放着风筝……真的很美!
师:是呀!那是个花枝招展,如烟如雾的三月,仿佛每逢过节夜空烟花璀璨的美丽画面。想继续想像画面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细细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词汇来描述,那是个像烟花一样撩人眼、扰人心的美好三月,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
(师点示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画面,学生“呀”地兴奋地叫起来。)
师:让我们把从美丽的画面中获得的美好情感带入古诗中,一起再次美读古诗吧!
评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学生在走路,而是教师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引发丰富的联想,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走进意境,感悟诗境了。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涛汹涌,船只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不。此时,李白心情非常难受,因为好友即将与自己离别了。
师:哦,懂得从古诗中的字词感觉出,了不起!思考一个问题:这时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评析: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引发学生情感之前的铺设无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勾起学生无限想像,无边的离别愁绪,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绝妙体验。
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说一说。
(学生兴致很浓,有的深情地告别,有的“挥泪”作别,有的拱手相送——老师认真地巡视全班,不住地点头)
师:(拱手)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评析:走进诗境,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此时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离愁别绪是执教者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当江涛声声击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时,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诗人与好友的离别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诚地道声:“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浓浓地不舍、深深地伤感之情悄然浸湿了孩子的眼睛。
师(伤感地):帆影已远逝了,诗人李白仍翘首东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
师:你试着读一读,看看怎样才能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音乐继续播放)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
生1:我欣赏丙同学的读,甲同学读得太快了,好像要将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学读得较慢,能体现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够浓。
生3:丙同学在重点处读出重音,还能延长,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体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投入。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
(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
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
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最快记下来。
评析: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
第4篇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 “情”字吗?有吗?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 孤帆 长江) ,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 “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那你是怎么看出他们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这景与他们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师: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它在替作者说着心中想说的话。你呢?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没想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为什么?有没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风沙满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的荒凉。同学们对比一下渭城与即将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体会到朋友要去这么荒凉的地方,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第5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总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4、“烟花三月”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扬州吗?你还想到什么呢?(“烟花三月”不仅仅是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当时是盛唐时期,整个社会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诗人愉悦的心情自然流露。)
“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巧设疑问,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1、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结合插图品析“碧空尽”“唯”。
2、浩瀚的长江只有一只“帆船”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板画。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三、四句,师生评读。
4、小结:“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诗正是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这份浓情厚谊。相机板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再次奏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验走进文本,以读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1、拓展: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的诗歌何其多。你能将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选择一、两首用速记的方法背下来吗?
2、练笔:⑴、人间最美的是真情,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或朋友分别难舍的时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话,在文中引用送别诗句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呢?⑵、把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安排小练笔,进行知识迁移,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拓展、速记同类的诗歌旨在于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2、总结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领略诗人王维的送别深情。
1、了解其他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爱国诗、咏春诗等。
让学生带着诗的余味,带者一份浓情轻扣诗歌的大门,享受读诗的乐趣。
第7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这两句属叙事。诗的后两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无限依恋的深情。诗中有5个字要求会认,分别是“鹤、孟、陵、辞、唯”;有5个字要求会写,分别是“孟、浩、陵、辞、唯”。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见设计)
1、资料补充法:古诗语言精炼且时代久远,为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丰富古诗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等资料,在课上也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反馈展示。这为学生读懂诗意,体会诗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赏析、比较法: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我们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朗读与吟诵中,当然,对于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也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分析,如“西辞”“孤帆”等。我在教学此诗时还将它与《赠汪伦》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3、想象、联想法: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老师)诵读有关江南春天的诗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让学生想象诗境的美。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会“如何说”、“如何想”,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教后单体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会背诵,但学生读的层次变化不大,没达到吟诵的水平,课堂上老师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不过,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的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虽然采用了自由读、同桌读,老师范读、擂台读等形式,但学生读的变化感觉不大,若将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诗意时、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会更高些。可见,学生读诗有着读正确—→读通顺—→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的过程,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相这位教育家至少告诉我们两点:1、课前预设很重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2、课堂生成要关注,精彩的生成犹如课堂里闪光的金子。这节课我在让学生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是谁送谁时,请了一位学生,他第一遍说:“李白送那个”,第二遍说:“那个李白送那个……”我说:“能去掉‘那个’换成具体人名吗?”。他第三遍说:“李白送那个孟那个”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说:“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当时不少学生,不少听课老师都笑了)他说完我舒了口气,但我应该让大家给他以掌声。这是我在预设中根本没想到:用了近5分钟,让一位学生说四遍才基本说完一句话。但这5分钟的价值,可能超过其他35分钟。课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有点结巴,平时基本不发言的学生,我请了他与两次,课堂上个人发言6超过分钟。这6分钟给我,给听课老师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对这位学生更可能是一种转折。
1医师年度医德医风工作总结7篇
“医师年度医德医风工作总结”是医疗行业中一项重要的年度总结工作,它主要对医师在一年中的医德医风表现进行评估,并通过总结分...
查看剩余 87% 医师年度医德医风工作总结7篇
2梦想青春的演讲稿7篇
梦想青春,充满着青春的热情与激情,也充满着实现梦想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与追...
查看剩余 90% 梦想青春的演讲稿7篇
3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7篇
本文将分享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该方案包含了学前教育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规划...
查看剩余 73% 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7篇
4成长励志演讲稿7篇
“成长”是人生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挫折的磨炼,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成长为精英...
查看剩余 70% 成长励志演讲稿7篇
5一周工作总结7篇
本周,我们的团队在公文撰写、编辑与审核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公文服务,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质...
查看剩余 83% 一周工作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