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4篇(《激荡心灵的死亡诗社》)
《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斯执导的经典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背景,深刻探讨了教育、自由与人生意义的关系。影片通过描述一位非传统的英语教师在保守学校开展的诗歌学习活动,引发了学生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个人梦想的追求,令观众们深思不已。
第1篇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第2篇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第3篇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第4篇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个传统教条的预备学院。1959年,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广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树木,古老的钟楼,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卷天空的鸟群,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建筑,明丽而富有山野气息,而这里恰恰却是一个古老、传统以凝重严格教学风格著称的教会式学校。
一群怀揣梦想的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素质,他们有着优良血统,他们纯真、高贵、英俊。在他们文质彬彬、循规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内心的激情与骨子里的离经叛道。“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的校训被他们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隐隐的,一场反叛蓄势待发。
一位心怀自由的老师。基丁老师的到来给学院带来一丝生气。他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师。他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他崇尚以自由的心灵选择人生,他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亦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背叛,却让学生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震撼。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轻松欢畅,颇有喜剧味道。“船长,我的船长”,基丁老师以惠特曼的诗句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他带领学生在校史楼聆听“卡匹迪恩”的教诲,他让学生们在绿茵场上诉说自己的梦想,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学生介绍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诗歌,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重建了基丁老师当年在校时曾积极参加的一个秘密团体——死亡诗社。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们点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气、激情一点点注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开始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仅仅到这里,浪漫主义者的斗争似乎胜利了,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四处碰壁撞的是头破血流,影片的后半段并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悲剧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浪漫诗人以死亡作为了惨痛代价。尼尔的《仲夏夜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对的仍旧是拒绝,来自他威严顽固的父亲的义正严词,像专制的国王,权威不容挑战,残酷而现实地拒绝。尼尔脸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丧和颓废所取代,走投无路的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眼中闪烁着泪光和绝望。沉闷的夜里,枪声响了,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尼尔的死讯震惊了整个威尔顿。校方迫于压力,决定调查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五分钟里,故事达到高潮。基丁老师不得不离开威尔顿,“船长,我的船长!”托德•安德森朗诵着这熟悉的诗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课桌上。情感与力量在压抑中完全的爆发出来,男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站到了课桌上庄重地注视着他们所热爱的老师。除了卡梅伦等几个胆小鬼以外,几乎每一张课桌上都站着一个挺直了的男子汉的身躯。“谢谢你们,孩子们!”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个微笑。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力量,浪漫主义的激情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深为之动容。
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浪漫主义者在精神上的胜利,可是,澎湃的青春为什么又会被现实残酷的拒绝?这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双重悲哀?一面是束缚与压力,一面是激情与梦想,总想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这个支点上,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可是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我喜欢基丁老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许我们曾经都这样幻想过,能遇见一个如挚友般的老师,他跟你笑谈文学,鼓励你发挥个性,给你以人生的启蒙。基丁老师便是这样,有着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和诗意。罗宾•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刚出场时哼着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喜爱。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但他更是引导学生青春航程的船长。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教会了学生敢于向传统权威和世俗规范挑战,独立思考,充满热情自由不羁地追求梦想。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学生,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可是我依旧疑惑,纵使风筝渴望飞的更高,更远,它终是被一根线系住,秩序、强制性的规则和体制下,基丁老师是否太过于理想化了些?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浪漫主义吗?面对现实,理性何在?基丁老师的失误在于并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珍惜自己可贵的生命,冷静、理性、谨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结尾,基丁老师离去时,他那深情的微笑里是不是还带着几分怅然?是不是还怀着几丝自责?
我喜欢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上尼尔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被点燃,他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仲夏夜之梦》,他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他无路可逃。他的自杀让人措手不及。飞雪的寒夜,他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我们看到背负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无奈和呻吟。可是,我依旧疑惑,尼尔在现实中碰壁后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脱,那么他是否想过他的逃避首当其冲的会殃及他最最热爱的基丁老师?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启发被曲解为教唆、怂恿、迷惑和误导,他还会选择自杀吗?
我喜欢托德。他活在他那优秀的哥哥的光环下,沉默寡言,内向的外表下激情却在默默流淌。在课堂上,忐忑的托德无所适从,“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让我觉得难堪,但老师为什么让我做这些”,基丁老师用独特的办法让他释放了自己潜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话语脱口而出,一种坚定已经从托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笼罩在他的脸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结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长,我的船长”,身躯依旧柔弱,目光却是格外坚定。可是我依旧疑惑,校长又怎会善罢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气恼?退学的威胁,父母的逼迫依旧需要面对,是承认“错误”,还是坚持己见?基丁老师终究是离开了,还会有人像基丁那样鼓励他,挖掘他的潜力并给予他力量吗?托德那刚刚燃起的梦想与激情是不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扼杀?
尼尔死了,托德以及其他的学生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基丁老师走了,那些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写满了惜别,可也许,一曲新的梦想诗篇即将奏响。纵使现实的残酷会磨平许多锋芒的棱角,可深藏于内心的心灵之光将永远不会被禁锢。一部《死亡诗社》,让我们从死亡中醒来,我们的眼里噙满热泪,我们感到无奈的悲哀,因为我们热爱这个故事,当我们的生命里有了梦想,有了自己,一切便开始不同起来。
让我们记住这位基丁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
第5篇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第6篇
最初以为《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诗·诗人的电影,看完后才发觉与诗无关。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维命题。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了追求他们的独立思想,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自杀,一个被开除,其余的放弃自己坚守的阵地。
?死亡诗社》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传统,荣誉,纪律,优越”被作为校训长期钳制着学生的思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学生私下的反叛“承诺,恐怖,颓废,排泄”,一个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世界,那么,作为这两个世界联系点的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翱翔的勇气和向往翱翔。但对传统与纪律的颠覆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旨,影片以尼尔自杀,基廷被革职,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终.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答应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基丁最后被开除的命运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对于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人,面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只能永远背负着恶名,默默舔犊着自己的伤口。他被传统打败,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学校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些题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老师,由于他的教育聪明;由于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一名优秀教师并非意味着一定伟大。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授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是个人行为,是与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一致的现实行为。我们经常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基丁老师那样全身心地甚至是全灵魂地投进又有几个?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有没有静下心来往发现他们的美好和可爱?世事的繁琐似乎已经让我们忘了体验美好,开释美好。孩子体会不到我们的热情,自己体会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生命是什么?也许我们每个人曾经在心底问过自己的题目。有人说:生命是绚丽的诗,生命是跳动的音符,生命是跌宕起伏的戏剧,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生命的美在于对自由的向往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固然我们都在过着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完美的生活,固然在传统的精致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正逐渐麻痹,逐渐被生活的压力腐蚀,我们也要避免让自己成为不是自己,永远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的骗子,一个自欺欺人的叛徒!
第7篇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个传统教条的预备学院。1959年,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广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树木,古老的钟楼,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卷天空的鸟群,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建筑,明丽而富有山野气息,而这里恰恰却是一个古老、传统以凝重严格教学风格著称的教会式学校。
一群怀揣梦想的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素质,他们有着优良血统,他们纯真、高贵、英俊。在他们文质彬彬、循规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内心的激情与骨子里的离经叛道。“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的校训被他们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隐隐的,一场反叛蓄势待发。
一位心怀自由的老师。基丁老师的到来给学院带来一丝生气。他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师。他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他崇尚以自由的心灵选择人生,他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亦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背叛,却让学生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震撼。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轻松欢畅,颇有喜剧味道。“船长,我的船长”,基丁老师以惠特曼的诗句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他带领学生在校史楼聆听“卡匹迪恩”的教诲,他让学生们在绿茵场上诉说自己的梦想,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学生介绍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诗歌,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重建了基丁老师当年在校时曾积极参加的一个秘密团体——死亡诗社。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们点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气、激情一点点注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开始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仅仅到这里,浪漫主义者的斗争似乎胜利了,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四处碰壁撞的是头破血流,影片的后半段并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悲剧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浪漫诗人以死亡作为了惨痛代价。尼尔的《仲夏夜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对的仍旧是拒绝,来自他威严顽固的父亲的义正严词,像专制的国王,权威不容挑战,残酷而现实地拒绝。尼尔脸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丧和颓废所取代,走投无路的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眼中闪烁着泪光和绝望。沉闷的夜里,枪声响了,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尼尔的死讯震惊了整个威尔顿。校方迫于压力,决定调查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五分钟里,故事达到高潮。基丁老师不得不离开威尔顿,“船长,我的船长!”托德•安德森朗诵着这熟悉的诗句,高高地站在自己的课桌上。情感与力量在压抑中完全的爆发出来,男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站到了课桌上庄重地注视着他们所热爱的老师。除了卡梅伦等几个胆小鬼以外,几乎每一张课桌上都站着一个挺直了的男子汉的身躯。“谢谢你们,孩子们!”基廷深情地留下了一个微笑。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力量,浪漫主义的激情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深为之动容。
故事留给我们的是浪漫主义者在精神上的胜利,可是,澎湃的青春为什么又会被现实残酷的拒绝?这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双重悲哀?一面是束缚与压力,一面是激情与梦想,总想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这个支点上,是生命的真谛,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可是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我喜欢基丁老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许我们曾经都这样幻想过,能遇见一个如挚友般的老师,他跟你笑谈文学,鼓励你发挥个性,给你以人生的启蒙。基丁老师便是这样,有着一种独特的睿智、风趣和诗意。罗宾•威廉姆斯的表演很出色,甚至刚出场时哼着小曲一露面,便已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喜爱。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但他更是引导学生青春航程的船长。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教会了学生敢于向传统权威和世俗规范挑战,独立思考,充满热情自由不羁地追求梦想。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学生,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可是我依旧疑惑,纵使风筝渴望飞的更高,更远,它终是被一根线系住,秩序、强制性的规则和体制下,基丁老师是否太过于理想化了些?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浪漫主义吗?面对现实,理性何在?基丁老师的失误在于并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珍惜自己可贵的生命,冷静、理性、谨慎地做自己。影片的结尾,基丁老师离去时,他那深情的微笑里是不是还带着几分怅然?是不是还怀着几丝自责?
我喜欢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上尼尔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被点燃,他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仲夏夜之梦》,他光芒万丈。然而当帷幕落下,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他无路可逃。他的自杀让人措手不及。飞雪的寒夜,他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我们看到背负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无奈和呻吟。可是,我依旧疑惑,尼尔在现实中碰壁后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祭奠自己梦想中的青春是否明智?死亡使他解脱,那么他是否想过他的逃避首当其冲的会殃及他最最热爱的基丁老师?如果他知道基廷用心良苦的启发被曲解为教唆、怂恿、迷惑和误导,他还会选择自杀吗?
我喜欢托德。他活在他那优秀的哥哥的光环下,沉默寡言,内向的外表下激情却在默默流淌。在课堂上,忐忑的托德无所适从,“我不懂咆哮,我不会表达,站在这让我觉得难堪,但老师为什么让我做这些”,基丁老师用独特的办法让他释放了自己潜在的激情。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话语脱口而出,一种坚定已经从托德的心底油然而生,自信的惊喜笼罩在他的脸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影片的结尾,他站在桌子上高呼“船长,我的船长”,身躯依旧柔弱,目光却是格外坚定。可是我依旧疑惑,校长又怎会善罢甘休,父母又怎能不失望气恼?退学的威胁,父母的逼迫依旧需要面对,是承认“错误”,还是坚持己见?基丁老师终究是离开了,还会有人像基丁那样鼓励他,挖掘他的潜力并给予他力量吗?托德那刚刚燃起的梦想与激情是不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扼杀?
尼尔死了,托德以及其他的学生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基丁老师走了,那些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写满了惜别,可也许,一曲新的梦想诗篇即将奏响。纵使现实的残酷会磨平许多锋芒的棱角,可深藏于内心的心灵之光将永远不会被禁锢。一部《死亡诗社》,让我们从死亡中醒来,我们的眼里噙满热泪,我们感到无奈的悲哀,因为我们热爱这个故事,当我们的生命里有了梦想,有了自己,一切便开始不同起来。
让我们记住这位基丁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
第8篇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第9篇
学校里的这些教学原则束缚了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这所因严谨的教学制度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得意的名校,因为一个老师的出现,一群学生的观念变了。
这位名叫kiding的英语老师让学生学会选择。因为他的存在,学生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不是无路可走,他们有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是在生活中表演,还是去做真实的自我?可以选择是浪费光阴,苟活一世,还是“卡匹迪恩”(抓紧时间),把握青春,让生命变得不同寻常?可以选择是顺从传统,还是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敢于开拓新天地?可以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说出真话?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说,这个老师给了这群学生很大的启发。使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仅有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喜欢是不够的。就像nill的死,只因他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面对他的,永远只是冷漠的眼神和无情的话语。父亲认为这是爱他,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言行,害了一个孩子所有的前途。可怜的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明白儿子为什么自杀,而是将罪恶的根源归结在kiding老师身上,以为是kiding老师害死了自己优秀的儿子。
如果nill的父亲能够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nill能够选择温和一些的方式,我像事情就不会变成如此。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选择。如果学生们不选择接受这个老师的新思想,不选择自我思考,那么,死亡诗社就不会复兴,他们的思想不会因此改变。
对于选择的意义,除了现在,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清晰,如此的重要。
我何时做过一回真实的自我?往往我想打破常规,卸下装备时,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伪装起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吧!摘下面具的你,大家是不会喜欢的。大家也都在装啊,为什么就要你做自己呢?人生就是一场戏,谁演得出色,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是啊,知道如今,有时做一些违背传统原则做的事情,总是会被老一辈的人指责。我们总是想去迎合别人的思想。只要可以明哲保身,出卖,背叛,什么都无所谓了。戴着面具的我们活得很匆匆,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传统的守则,以至于我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放弃了信仰,选择人云亦云,不再敢于逆流而上。这样的我们,何时明白过,其实,我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我是一个个体,“我”也很重要!
但是,现在,我觉得,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时光尚短,只有好好珍惜生命,活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第10篇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第11篇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
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
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
第12篇
我们被教条、被传统压迫成一种习惯,我们死心塌地变成现实主义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这不单单是《死亡诗社》里存在的,作为1989年的电影它依然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我听过看过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国梦,因为美国的强大世界公认,而我们所处的教育就是封闭的、守旧的的事实。从1989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想现在的西方社会肯定是充满开放和梦想的。因为她们很早就找到了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want.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长,我虽然已经老去,但一辈子还很长,我还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运。
第13篇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在威尔顿预备学院上学的学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师。johnkeating老师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让学生们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师,甚至让学生们把课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这个学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单调且束缚了学生们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评为非正统的教育方式。
他引导着孩子们重建了“死亡诗社”,他让他们用自己一瞬间的灵感来创作诗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别人做事,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他让一群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开朗。
todd原来是班里最胆小的一个同学,后来因为john keating老师的鼓励,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johnkeating还鼓励了一个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戏,演了一场很棒的戏,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做一个只听父母话而不敢做自己爱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终自杀了,因为他的父亲想让他上哈弗然后当一个医生,而neil自己却想做一名演员,却征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开除作威胁来逼其他几个neil的同学签字,并开除了johnkeating老师。
我认为john keating老师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没有教好学生们怎样处理事情、压力,而neil就没有经受住来自他爸爸的打击,开枪自杀了。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聪明……我感谢这部电影!
第14篇
最初,电影的名字让我误以为它会充满死亡的气息。当我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这部电影,想起梭罗说的“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这句话时,我才终于明白,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基廷先生让学生们停下浮躁的脚步,去面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照片,去聆听静默的忠告,去感悟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消亡。基廷先生用他的心血让学生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诗歌,让他们不受世俗的羁绊,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
悲剧的发生是出乎我意料的。随着那一声枪响,故事里的一幕幕在我脑海里定格:
第一节课时,基廷先生让他的学生们撕去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让他们喊自己“船长”。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学生们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
基廷先生带领大家去一个简陋的山洞里去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
尼尔慢慢拉开抽屉,拿出被白布裹着的手枪,指向自己。
基廷先生被学校开除后缓缓走出教室,陶德不顾校长的阻拦,毅然站到桌子上,高声呼喊:“船长,我的船长!”
那些被基廷先生感动过的学生们都站到桌子上呼喊他们的船长。
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那种不受拘束的血性与追求深深震撼了我。他的无畏与学生们的渴望自由充满活力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当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时,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深深地再一次定格在我的心中。
我忽然懂得,理想是不可能对抗现实的,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1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汇总5篇
本文整理了多篇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涵盖了多种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供中班教师参考借鉴。...
查看剩余 88%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汇总5篇
2大班教案锦集4篇
这是一份集合了大班教学优秀教案的锦集,涵盖了语言、数学、英语、艺术等多个学科。教案结合幼儿认知规律,注重教育教学方法,能...
查看剩余 79% 大班教案锦集4篇
3学校财务工作总结10篇
本文主要对学校财务工作进行总结,回顾过去一年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经费使用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查看剩余 75% 学校财务工作总结10篇
4酒店财务年终总结10篇
本文是关于酒店财务部门在去年工作中的年终总结。本文将重点介绍酒店财务部门在财务计划、财务成本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所做的...
查看剩余 76% 酒店财务年终总结10篇
5演讲比赛活动方案2篇
本次演讲比赛活动旨在激发青年人创新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同时促进知识分享和交流。我们诚挚邀请有志于挑战自我、...
查看剩余 89% 演讲比赛活动方案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