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篇(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六年级上册数学反思)

本文旨在对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进行反思。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篇

第1篇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民主的气氛中探索出规律。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这节课,教材上没有直接就研究比赛中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了 “100米比赛各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到“400米的比赛,运动员也在同一条直线上起跑,公平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来简化问题的难度“只要将起跑线往前移” 即可,那么“移多少呢?”。在讲例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半圆的半径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这为分析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讲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时,我先向学生课件展示——400米标准跑道的组成,提出问题:相邻两道之间的距离差由什么决定?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圈圆的半径,那么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实际上就是道宽,所以说如果题目中道宽直接告诉,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道宽。如果是半圆形跑道,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π(r-r)或π×道宽。让学生知道要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只需知道内外圆半径或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确定环形跑道起跑线的位置时,运用“外圈跑道的总长度-内圈跑道的总长度”来计算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

这也是由于我在课堂上虽然归纳了算法,但是没有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还没有明确各种算法的优与劣,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的地方。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篇

第2篇

一个学期匆匆已过,面对本学期的两次考试取得的成绩,我除了失望与无奈外,对我自认为做得在理的方法产生了怀疑,低头反思,总结,总结再反思,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漏洞。

一、注重了方法的运用,强化了形式的变化,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如:在上数学课时强化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却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的不够,造成了部分没有学会的学生形成学习漏洞的后果,长此以往,差距愈来愈大在。

二、注重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却忽视了检查与落实,课内作业虽没有懈怠,课外作业却没有兼顾造成大量课外作业没有落实与检查,偶尔检查或放手给学生检查也反映不出真实状况,教师成了只说不做,只动嘴无行动的大话高手,日积月累,学生的情况无法摸清。

三、强化了差生的补救,忽视了优等生的培养。在教学中由于强化了差生的补救,每节课都要兼顾,总要等,不免浪费了优等生的宝贵时间,忽视了优等生的小灶。这样每节课优等生总要浪费时间,久而久之也养成了做事疲塌的习惯,干什么事都慢吞吞的,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相继丧失,真误人子弟。

当然漏洞还有不少,一言难尽,在本学期,针对我的教学习惯,我将渐渐的打上补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补救。

1、除了强化教法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每节课上利用板演强化练习,真正找出没有掌握的学生,对学生情况清晣的认识,再采用自习课上个别补救。

2、针对学生课外作业检查的忽视,我在这一学期与同学们达成一个口头协议,只要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如果违反二次,就扫教室一次,以此来督促教师检查。

3、对于培优补差中出现的只补差生无培优的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既在一节课上除一般学生完成的作业外,给优等生做完后布置较难的题目,给他们特殊的训练,最终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

问题总是不断出现的,只有在教学中把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解决,才能慢慢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3篇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让学生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容积、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如果它的长为10、宽为5、高为5、单位自定。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它想象成生活中的一种物体,并提出问题。学生把自己学习中印象深的题搬到了这里,出现了几种常见的物体(通风管、鱼缸、游泳池、纸箱 )有计算表面积的、体积的、容积的、棱长总和的。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体求表面积时计算的面是不一样的,也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常见的量的计算。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然后,直接出示如下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4、给这个鱼缸的棱都包上角铁,至少需要多长的角铁?

5、如果浴缸里装有3分米高的水,放入一块珊瑚石后,水面高是4分米。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

本环节重点解决了“排水法”,我借助课件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或者,先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新增加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用长×宽×上升的高。探究出“排水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拼、挖两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拼”,怎样“挖”。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探究每种拼法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通过“拼”让学生发现: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一个接口会减少2各面,接口越多,减少的面积越多。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最小。通过“挖”让学生发现:体积会减少1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在不同的位置“挖”表面积增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角上“挖”表面积不变,在边上“挖”表面积会增加2各面,在中间“挖”表面积会增加4各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第4篇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

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师:下面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师这样算出结果吗?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数和分母约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说着三个同学已经事先学会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学都会啊!也可以说他们能理解为什么用整数和分母约分吗?其他同学如果机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原本的目的关键在于先通过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此基础上追问:80000*1/8难道还要用80000个1/8来求和吗?从而来激发学生观察整数乘分数的方法,即通过写出相同加数来求和还不是个简便的办法这一教学思路。下课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决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这次我对以上环节作出了调整。师: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个1/8的和。师板书:1/8*2=1/8+1/8=1*2/8=2/8=1/4,追问:1/8*3呢?1/8*4还能这样算吗?(生说老师板书)此时板书的过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问:还能这样写下去吗?此时学生都摇头说不能,很麻烦!师:那也就是说通过写出几个相同加数来求和的方法计算整数乘分数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吗?学生都表示肯定。接下来教师擦去以上的求和过程直接引导学生观察计算中的特征,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引导、质疑的学习氛围。

第6篇

上课之前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压力很大,课该往哪里引?是面面俱到呢?还是体现一点特色或创新?诸多问题困扰着我。这是我们数学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帮我设计好了教学环节。决定只体现两点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于是精心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如第八张幻灯片中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1, 有些题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 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其他类似内容

1元旦小学生的作文锦集4篇

元旦小学生的作文锦集4篇

元旦小学生的作文锦集,收录了多位小学生在元旦节期间所写的优秀作文,涵盖了对新年的祝福、对父母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等主题...

查看剩余 86% 元旦小学生的作文锦集4篇

2广告公司实习报告6篇

广告公司实习报告6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某知名广告公司的实习经历,从实践中学习了广告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创意策划的方法,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产生了积...

查看剩余 88% 广告公司实习报告6篇

3高中励志演讲稿6篇

高中励志演讲稿6篇

高中励志演讲稿可以帮助学生激发自信、增强自我认知,鼓励他们攻克困难,追求梦想。这类演讲稿涵盖了多种主题,如求学、职业规划...

查看剩余 84% 高中励志演讲稿6篇

4人力资源规划方案6篇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6篇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论。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可优化资源配置...

查看剩余 82%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6篇

5青春励志演讲稿6篇

青春励志演讲稿6篇

“青春励志演讲稿”是一种鼓舞人心、力求激励青年学子前行的演讲形式。它富有感染力,能够引导听众从内心感受到青春的力量和价...

查看剩余 86% 青春励志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