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精解)

本教案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唐诗的深奥之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修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篇

第1篇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 板书: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 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 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 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师:(指板书 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 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篇

第2篇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3 、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xx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xx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第3篇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读出韵味来。

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1、 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孤帆远影)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6.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师:你又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什么地方看出王维的依依不舍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不舍中多了一份担心)

3、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什么酒?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意思?

(祝福酒、壮行酒、朋友情谊酒)喝了这杯酒,祝你。。。。。。再读这句话。

5、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朗诵。

四、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什么呢?(空洞、失落、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吟诵着这两首诗:(齐读)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第4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 (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学生学生学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但有少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激情不够,没能把学生完全带入到诗的意境当中去.

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

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第5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其他类似内容

1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本文集锦为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案范文,涵盖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范文贴...

查看剩余 76%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2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本文为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内容丰富而实用,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实践案例,助力孩子健康成...

查看剩余 89%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3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教案,适用于小班级孩子的圣诞节主题课程。教案内容兼顾了知识点的掌握和趣味性的...

查看剩余 88%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4《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本文为桂林市教育局选出的优秀教案之一——《桂林山水》教案的介绍。该教案针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查看剩余 80%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5《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本篇文章是针对《静夜思》教案的一份范文锦集,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诗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查看剩余 86%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