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案8篇(「文化经典——《寻隐者不遇》探究」)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寻求道路的隐士不易得机会的艰辛,以及人生之路的曲折探索。本教案围绕此诗展开教学设计,旨在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寻隐者不遇》教案8篇

第1篇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案8篇

第2篇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第3篇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

(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掌)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第4篇

古诗的教学重在悟情,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这首诗,我紧扣隐字引导学生来领悟诗情。首先,课始揭题,扣住隐字,质疑深入。者一般是指人的意思,那隐者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隐者就是隐藏起来的人。接着学生的回答质疑:那这些人为什么要隐藏起来,这隐藏起来的人一般又是些什么人?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起来,有学生说是为躲避世事的纷扰,有学生说是喜欢过悠闲安静的生活,有学生说是喜欢大自然,想融入自然,陶冶性情……当说到你所了解的隐者时,同学们不由得想起四年级《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到这儿,学生对隐者也大致上有了感观认识。最后,通过理解诗人的三问与童子的三答以及感受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配以插图中深山的云雾飘渺,进一步地感悟隐者性情的高洁。

古诗历来是比较难教的题材,按照老传统就是读诗句,讲诗意,但是新课程标准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诗情。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概括为:一、释诗题;二、知诗人;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之后让学生按这四个步骤去学习,最后是交流。上这首诗时,碰巧杨校长进班听了。他的评价是:整体还不错,但有两个建议:(1)因为这首诗内容比较简单,而且是一个整体,所以没必要让学生两句两句说意思,可以放手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多让几个人说,其他的同学也就知道了。(2)感悟诗情应该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在理解诗句这一环节作渗透,而不是单单放在结尾费好大的劲去攻。(3)在语文课堂上,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教育两个方面都抓起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一天清晨,天蒙蒙亮,太阳靠在山头,泛着淡淡的曙光。贾岛背着伞,挎着包袱,急切地赶着路。连续赶了几天路,终于到了隐者的家。这儿的景色真是优美,高大的松树坚韧不拔地立着,像是在守卫着什么,路边的花儿上有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使花儿的颜色显得格外鲜艳。在离房子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里有五彩斑斓的卵石,几条小鱼在水草中悠闲自在地玩着捉迷藏……

这时,一位童子从屋里走出来,拿着一根树枝逗着一只可爱的小狗。贾岛心想:这一定就是那位隐者的徒弟了吧。他快步走上前去,十分礼貌地问:请问你的师父在吗?童子回答:师父上山采药去了,恐怕要很久才会回来。贾岛听了顿时感到十分失望,但还是很不甘心,他心想:我千里迢迢赶到这儿来,难道要遗憾而归?于是,他又问:那你的师父在哪里采药呢?童子用手指着一座山回答道:师父就在这座山林中采药。贾岛紧皱的眉头瞬间松了开来,满怀希望地又问:那你师父在这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呢?童子慢吞吞地答道:你看,现在正是云雾最浓的时候,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师父会在山的哪一处采药。我看你还是放弃了吧,师父恐怕很晚才能采完药。要不你又什么事告诉我,我替你转达师父。贾岛朝着童子说的那座山望过去,可不是,远远望去,那座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洁白的云雾望过去就像是一群群的小绵羊把一个个山头围了个严严实实,根本连一棵树都看不清,更别说什么人了。此时的贾岛怅然若失,垂头丧气地走了。

在回去的路上,贾岛边走边想:虽然我不能见到这位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我终于领会到了他那如松树般的坚韧和云雾般的高尚纯洁。我应该觉得自己是满载而归,绝非一无所获啊。想到这里,贾岛边走边吟出了一首诗——《寻隐者不遇》

第5篇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话音刚落,五、六个孩子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样?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且,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孩子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孩子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孩子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孩子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孩子不知会有多能干!”

第6篇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第7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第8篇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话音刚落,五、六个孩子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样?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且,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孩子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孩子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孩子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孩子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孩子不知会有多能干!”

★其他类似内容

1玩得真开心教案3篇

玩得真开心教案3篇

本文将分享一份名为“玩得真开心”的教案,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知识。该教案独具创意,将游...

查看剩余 89% 玩得真开心教案3篇

2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本文集锦为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案范文,涵盖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范文贴...

查看剩余 88%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3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教案,适用于小班级孩子的圣诞节主题课程。教案内容兼顾了知识点的掌握和趣味性的...

查看剩余 71%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4《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本文为桂林市教育局选出的优秀教案之一——《桂林山水》教案的介绍。该教案针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查看剩余 88%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5《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本篇文章是针对《静夜思》教案的一份范文锦集,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诗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查看剩余 85%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