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教学反思7篇("反思等式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核心概念")

现如今的教学中,“等式”是数学学科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也是学生们最早接触的知识点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等式思想的基础,只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存在缺陷。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等式的深入理解,教师需要对“等式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探讨。

等式教学反思7篇

第1篇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从中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学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要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为实现上述构想,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特别是在“探究新知”中一连抛出5个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尝试练习,自主建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这些活动中,又采用了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真正凸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再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下进行自学,然后和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难点、解决问题。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去自学,主动去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调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以及激起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的艺术高低。在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教师的鼓励与欣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

一、思路狭窄、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问题,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已的解题方法,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反思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重视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来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等式教学反思8篇

第2篇

在教学过程中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上课时,我面对学生各种解法,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由于启发得好,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感觉良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2、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第3篇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事物息息相关,都是有联系的。知识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世界,知识与世界“互映”。形象地说,知识也像一张大网,所有的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次学习的新知识只是网上的几个“结”,它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也就是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源头在哪里?还要清楚这些知识会流向哪里。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上也有过这么一段观点:“源”,就是知识的源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的位置;“流”就是这一知识有哪些应用,将来要“流”向哪里。

众所周知,教师需要一方面对知识的“源”与“流”进行梳理,即所谓的备教材;另一方面,更要清楚在学生脑海中这些知识的“源”与“流”会呈现怎样的精彩,即所谓的备学生。这是每个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学生呢?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做些什么呢?他们是不是也需要进行对知识“源”与“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猜想与质疑呢?下面笔者就自己这几年的实践研究,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近三年,我在“协同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小学数学绿树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其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准备学习(后面谓之备学)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既然大家都认为学生不是如一张白纸来到我们的课堂,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已有经验、个性色彩站立在课堂里的。那么,我认为,不仅教师需要备课,学生也需要备学。在我实验的初期,经常有老师问我一些问题,比如,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提前学习?备学需要做些什么呢?

新知识是网上的一小部分,那么学生完全有能力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系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这些都是脑中的已有的信息,完全可以在课前搜集,哪些知识与新知学习是相关的,新知中的哪些问题是感到疑惑的。搜集已知,捕捉问题,看似简单的两个步骤,其实正是学生为新知的学习进行着“网游”,这种主动的行为就是一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仅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的备学生了解学情提供了极大的的支撑。

举一个实例吧!五年级下册第一章节学习《方程》,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备学:

2、阅读书p1—2,有哪些知识是你已经学过的?一一列举出来。

3、阅读书本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备学中,孩子们的真实思考最可贵,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陆瑶:方程这一单元,里面有一个等式是我学过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未知数。

天奕:把一个没有余数的算式,加、减、乘、除都可以,把一个数变成“x”,这就是方程。

李好:我发现用x表示一个未知数,是我们低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可那学期学的字母是求不出来的,可这里的字母却是求出来的。

小睿:像2+1=3、3-1=2这样的式子叫等式,其实我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认识了等式。

萱萱:我知道有一些数量关系式可以让我们求出未知数: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积÷乘数=乘数、乘数×乘数=积、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小立:比如8+○=19,那么求○是多少,只需要用19减8,○是11,在这里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换成了x。

我无法想象我独立备课或与其他老师集体备课是否会有这么具体生动的教学资源,反正在我课前浏览的那么多教育网站中,没有搜索到这些鲜活的内容。这些来自孩子真实的“最近学习工作区”的声音,不正是课堂教学之“源”吗!

小雯:x可以表示未知数,那么abc可以表示未知数吗?

干干:方程一定要有等式才可以成立吗?范老师,我妈妈有时看到我一些难题不会,就写什么x的,我终于知道了方程。

小雨:方程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面积问题,数量关系……

我很欣赏小雨的问题,这正是知识之“流”呀!因为它道出了学习方程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学习它,到底用它来解决哪类问题?小雨的问题,提醒我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一定要让孩子们学完这个知识后,拥有这样的判断力,思考力。

清儿:等式和方程有什么不同,那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不少孩子问这个问题,说明对于式子、等式和方程的逻辑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

呵呵,小家伙们总是思维敏捷,总是透过窗户,看到更远的风景。

通过翻阅孩子们的备学,我发现,不仅老师需要知道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学生也有能力发现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回想,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同时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小璜益:方程不是一个完整的等式,因为有一个数是多少还不知道。

萱萱:我爸爸在教我做一些课外题时,他用的就是方程。

孩子们聊到兴头上的时候,有个孩子问,怎么才能知道方程里的未知数是多少?我说,你们随便考考我,我都知道。

小欣:这个不是方程,方程必须是等式,这个不是等式。

还有几个孩子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解释x等于100的原因。

呵呵,意外的听错数字,却让我看到了孩子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还没有教,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这些现象,又将成为下一场备学的起点。

每节课的开始,找到一些结点,让孩子们动起身心,铺一些知识小路,老师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引导他们创造,探究,发现,总结,体会数学的简洁与抽象,发展自己思考的能力,那样的学习交流,是我所追逐的样子。

小欣:备学就像是吃饭前的开胃菜,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吃饭,吸收菜里的营养;备学就像是砍柴前磨了的刀,使砍柴更加轻而易举,更方便;备学就像是活动前的热身,使活动更加安全、快乐。备学给了我们一篇倾诉的天地,备学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爱备学。

小涵:我觉得备学就像一颗知识的种子,当我们开始新一学期的备学旅途,就是在给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它快快长大。当我们结束了一学期的备学后,这颗种子就长大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的果实非常多,各有千秋。这些果实,就是我们每天记下的备学,备学后的与同伴交流所得的收获,就是我们努力后的回报。

奕奕:对我来说,备学就像是老师的备课,为了明天的课程而做准备,就像海棠花,冬天积蓄力量,到春天抽出枝条,绽放美丽。

备学,点击着孩子数学世界的“源”与“流”,更点击了一份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乐趣,孩子们享受备学,享受数学。

第4篇

课前最纠结的是“为何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记得我小时候学习的是传统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关系解方程。为什么现在要用等式的性质解呢?就为了和初中衔接?孩子们在备学中也有此疑问,还用了一个成语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识解决,而且也很简单,为何要多此一举!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时,问大树老师,他说,其实小学阶段学习的很多知识,学的是一种思想方法,老师不能就为了某个知识点而教。并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了某种思想方法,那么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了社会上都能够灵活的解决问题。

下午的时候,李大也给我举了例子,他说到六年级有了复杂的应用题,解方程时,等式的性质还是很管用的。摘录了聊天记录如下:

绿水:还有呢?学生认为这样解答不如算术方法简单。而且,他们看不出等式的性质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东:主要就是这一点,其实没有用数量关系解方便

绿水:请问等式的性质,以后有没有什么深远意义?我想来想去,都不理解。

绿水:哦,现在的简单,以后的复杂,现在学习方法,为了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是吗?

李: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质好解绿水:两边同时减去x,就好做了,是吗?

绿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较缠绕,但是两边同时减去x,就方便了,是吗?

通过不同的交流,我终于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质,我来啦!

今天这节课,本来一开始,我是准备从书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图开始的,直接让他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发现等式的性质。这样开始的弊端是,刁钻的小孩总是喜欢有挑战,有趣的、能发挥出自己能耐问题。昨天备学他们已经看了书本,现在上课又是先看书本的四组天平图,有重复的嫌疑。孩子们不见的感兴趣,我这样寻思着。

师:昨天,小雨在备学中说,大树,方程这个单元好像我们很容易“吸收”呀!天时也说,我感觉方程这个单元好简单呀!那范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图(出示教材例四),谁能列出方程?并能说出这里x是多少?

(孩子们听着,兴致高涨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高了手。)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罗罗是备学比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问题,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了。)

师:对罗罗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孩子请举手!(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

师:对这个方法有一些自己观点的孩子请来说一说!(一部分孩子依然举着手。)

小岩: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还是成立的。

师:有预见力的孩子,也许听出来了,刚才陆岩说的就是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学完后,相信大家都会用罗罗的方法来解方程。

(本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就是为了第二个目标学会解方程服务的,从备学中我了解学生对于解方程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调用他们的已有经验,顺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质呢!

看似简单的将例题调一调位置,但是此中体现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达总结了。)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宇杰说:我还有一种关于图形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个轴对称图形在相同位置减去相同图形,得到的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师:宇杰真会联想,能够从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

小彧:应用等式的性质,其实就是,如果左边是+25,右边可以抄下来还是+25;左边是-18,右边还是抄下来-18。

小凯:要使等式左边只剩下一个x,就要看它原来是加上多少,还是减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减去多少,它原来是减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小凯:为什么不直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呢?而要这样加加减减。

我正想解释,可是底下还有一两个小手高举着,炜怡: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习到很复杂的方程,那时候就会用到等式的性质。所以现在要学习。

小彧:而且我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正确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号变成乘号,要使左边只剩下x,我们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数了?

天豪: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感觉它们也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质,还是商不变的规律,其实都是研究不变中一些变化的规律,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千变万化的数字符号间,还有着不变的规律!

冲冲:我的收获是昨天学习了等式与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性质,正好用来解方程。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听冲冲这样说,我特别激动,带领底下孩子鼓掌!因为在备学中,冲冲提出的问题是:“方程有性质吗?”学完这节课,冲冲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我感到“备学——课堂”犹如相伴孩子思维成长的一段旅程,孩子们思索着,收获着。多好呀!

课堂中,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样的理解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体现。如果能把这样的体验说出来,与全班分享,课堂就精彩纷呈了。再次看这节课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感觉自己很快乐,像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姑娘,而孩子们的精彩,正是我找寻的闪光的贝壳。感谢孩子们,大胆表达,成就了绿树课堂个性化的色彩,愿每日守候。

第5篇

在复习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是当我说了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获得的结论之后教室里还是会很安静。这样的课堂活动经过了一分钟后,我不得不自己来讲解我设计好的问题。此时我感觉到这节已经失败了,因为我占据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在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中所要用的问题,我设计的学生互动环节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在提问题时没有明确我要求他们要给我什么样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这样问的:请同学们自己首先来做一下这道题目,然后跟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首先会自己一个人去完成题目,而不会跟自己的伙伴合作完成。而且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梯度设计很重要,因为新课程很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产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要非常好的展示给学生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同学们明白了没有啊,或者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的啊这些肤浅的问题。而从课堂效果看,这些问题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使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成了一种机械的问答过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问题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好教学问题并且要学会提有深度的教学问题。

第6篇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第7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习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且复习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练习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其他类似内容

1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7篇

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7篇

本文将分享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该方案包含了学前教育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规划...

查看剩余 76% 幼儿园社会实践方案7篇

2成长励志演讲稿7篇

成长励志演讲稿7篇

“成长”是人生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挫折的磨炼,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成长为精英...

查看剩余 70% 成长励志演讲稿7篇

3一周工作总结7篇

一周工作总结7篇

本周,我们的团队在公文撰写、编辑与审核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公文服务,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质...

查看剩余 73% 一周工作总结7篇

4广告公司实习报告7篇

广告公司实习报告7篇

这篇实习报告是某广告公司的实习生所撰写,主要记录了他在该公司的实习经历和所参与的项目。通过实习,他深入了解了广告行业的运...

查看剩余 75% 广告公司实习报告7篇

5商场营业员工作总结7篇

商场营业员工作总结7篇

本文旨在总结商场营业员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和经验,包括业务能力、服务态度、销售业绩等方面的评估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分享一些...

查看剩余 88% 商场营业员工作总结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