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集锦8篇(文述言析:语文教学反思,策高飞)
《语文教学反思集锦》是一个关于语文教学反思与探索的精选文章集合。本集锦汇聚了众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和教学心得,内容包括教学难题分析、认识学生需求、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有志于提升教学水平的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第1篇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第2篇
由于各种原因,我在这次重要的期中考试中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数。考试后我也想了很多以后要学的东西。我终于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一直很喜欢国语,但这次鬼鬼祟祟,国语也有很多不能错的地方。通过我细心的反思,我认为这与我不读标题有很大关系。这也延伸到数学和英语。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使我失去了很多分数。首先要改掉不好好读考试的坏习惯。有时我倾向于看标题前面,写后面的问题,但反而错了很多。这可能也与答题技巧有关。总之,经过以后的练习,我必须在考试过程中认真审查问题,阅读自学,正确地看问题,好好看看。时间允许的时候还要检查几次,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这种无用的.错误。(约翰肯尼迪。其次,要加强语言、数学、英语三大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练习等。平日里大家都聚在一起做着同样的主题,感觉不到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一到考试,我就知道原来那么多考试题我从来没见过。(你先编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考试名言)怪自己只做了很少买的练习题。因为自我不能再允许这样继续下去,所以我必须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中吸取教训,增加力量,准备下次考试,打好基础。考试技巧昂贵,正在练习。在生活中,我要多加强自我练习和复习。考试前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要学会积累,语文要积累好词,数学也要积累很多难的主题,英语是语法项目。做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没关系,这只是期中考试,还有期末考试。只要下次考试我不出错,我还是有机会的。我必须不让老师失望,让自己失望。
第3篇
本周,我教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学生对这四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这四部分开展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四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后评价。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海水的美,读后请同学来评价,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进行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教学中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出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注重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整个课堂结构设定为研究汇报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学习海鸟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在集体汇报时,让其他组员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教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由于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还很稚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我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
第4篇
在两个月的教学中,我认真工作,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从期中检测结果看,成绩不太理想。我认真反思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引领到一个快乐学习的境界之中。反思如下: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朗读课文,并请同学当小老师评一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评别人,被别人评,都能体会到被人评,评别人的不同感受,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地显露出来。不足的地方又可以得到改正,效果很不错。
一年级识字写字仍是重点,对于识字写字教学,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把认写读说结合起来,在语言环境中学,注重培养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好的识字方法。此外,我为了节省时间,很少对规范的写字进行专门的.指导,只是草草几句口头要求,便放手学生自己书写,如今部分学生不能规范地使用田字格,有些学生写字时“囫囵吞枣”,根本不按正确的笔顺书写汉字。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上,我留下了遗憾需要以后来补偿,不过在看图写话这一难点的教学上,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消除对写话的恐惧、厌烦,切实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提高孩子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我也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
第5篇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第6篇
学习本课很轻松,几乎是学生自愿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前,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察自家或邻居家的猫,并认真做好笔记,更进一步的观察猫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猫的生活习性,包括猫的生活表现,特别注意观察猫在高兴时,不高兴时,抓到老鼠时的神态表现,并作好观察记录。
在第二天来学校时,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的记录,按顺序排列,然后进行逐项详细地阐述,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我点击旁敲帮助学生说具体,便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边说,我边有序地板书关键词句,给学生制作一幅完整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说猫捉老鼠的过程,一定要动察猫在发现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后”的反应过程,这里,我特别提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事物当人的思维活动,动作神态来写动物的一般写法。
学生说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起草,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再套出新课,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习作和作者进行交言体会。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一只猫。这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以及满月时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本课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老舍把猫当朋友,当作家人,当作亲人,之所以老舍笔下的猫无论是淘气还是古怪,那种可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因为作者与猫之间像朋友一样,相互信任,和谐相处,也因此,而能创造出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中品尝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很明显,在写作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具体再现猫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满月,脚腿还站不稳时就爱玩;第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富,性格越来越鲜明,给人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在这环节上,我让学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借作者的“文笔”用一用。
第7篇
今学期开学初,学校决定由我们四年级组研发《语文园地四》精品课,说实话当时觉得压力挺大的。
历时三个多月的磨课终于结束了,用上“终于”这个词可以想见我此刻的心情。磨课,那真是一个痛苦而又充满了希望的过程。在精品课研磨团队各成员的悉心指导下,我进行了多次试教。试教的那种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数学中的无限循环小数——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可谁知,这种循环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每一次试教都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一次检验,一串串问题如列清单似的被罗列出来,问题的指向由最初针对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个情境的创设,到最后哪怕是一句过渡语、一个神态动作都进行精雕细琢,力求精益求精。经过多次的磨课,使这堂课的环节也渐渐成形,虽然改过的教案还要再推翻,再修改,我们团队经历了多次磨课过程,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堂堂课的记忆,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种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洗礼,更多的是那些无形的浸润。三个多月的时间,可谓是忙碌又充实。生活谈不上有多么精彩,却处处溢满激情与幸福。
曾经在《读者》上看到一则“蝴蝶破茧而出”的故事:当蝴蝶还是一只小小的蛹时,它被束缚在一个黑暗窄小的茧子里。蛹为了钻出这个茧子,每日都要经受着巨大的磨难。为了使自己的双翼充血而更加有力,蛹用自己瘦小的身体努力的把茧子磨破。蛹钻出了茧子,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怡然自得。
磨课的过程就像蝴蝶破茧而出的痛苦磨难。经过反思、修改、理念上的冲击,最终“破茧而出”看到天地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成功的滋味回味无穷。
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推销员成功的秘诀就是经常花钱请别人吃饭,在饭席上让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他把这些缺点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改正,一步步走向了完美。是的,人要学会反思,要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让劣势发展成优势。除了自我反思,还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反馈,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上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没有别人指出来,是很难自己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
每次上完试教课后,团队的所有老师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交换心得体会,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促进我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另一方面,听课老师都十分诚恳地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没有依纲靠本,把学习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热情被难题抹杀了;四人小组合作没有达到老师的目的;学生对“明褒实贬”的表达方式体会不深;故事的趣味性没有很好地体现:老师引导不够细致,学生没能很好体会到待客之道??大家还满腔热情地帮助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引导我改进教学行为,可以使我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升和进步,而且毫不保留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招数,促使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在评课的过程中,我感受着大家切磋技艺、交流心得的快乐,感受着在不断思维冲撞中所实现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回想磨课的经历,我是幸福的,回头看看这条路,也许沿着这条路我们无法走到顶峰,但是沿途的风景已经够我欣赏的了。更幸运得是在这条路上并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多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和我一路同行,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不同风格教学经验,在他们里我学到了不少教学思想的精华。我相信这种磨课的教学历练最终会化作我人生的修炼,她必将启迪我在教学路上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第8篇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交流预测的好地方;“识字加油站”复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词句段运用”分别出示了多音字、带数字的成语及提示语的三种情况,学会认读词句,积累语言,学会感情朗读句子;“日积月累”学习四句关于团结的谚语,充满哲理,要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背诵谚语,理解和积累谚语。
1.注重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构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有了尊重和赏识,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树立。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天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而,“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握训练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较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句子的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日记时还是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标点练习和写话练习分开,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不真实的。为此笔者设计时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习,写话前提醒用对标点符号,写话后又要求检查标点。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在写话中更好地认识、使用标点,并在平时的日记中更留意标点符号。可见语文园地中各个版块的内在联系可以挖掘得很深。
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要敢于进行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1校园欺凌演讲稿8篇
在当今社会,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有可能引起校园暴...
查看剩余 77% 校园欺凌演讲稿8篇
2朋友小学作文8篇
“朋友小学作文”是一个为小学生提供写作平台的网站,旨在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在这里,小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作文...
查看剩余 82% 朋友小学作文8篇
3兼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8篇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完善自我、锻炼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而每次社会实践结束后都需要写一份报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报告,并提...
查看剩余 86% 兼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8篇
4酒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篇
本文主要围绕着酒店社会实践所带来的心得体会展开,探讨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感悟和收获。通过对酒店实践的实际观察、深入...
查看剩余 72%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篇
5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8篇
大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中一次重要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真正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磨炼自己的品格和能力。接下...
查看剩余 84%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