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人教七上5篇(《论语》与现代教育融合:人教七上倍受推崇)

本文将以《论语》十则人教七上为主题,介绍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通过展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等重要的价值观念。本篇课文选取了十则语录,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

《论语》十则人教七上5篇

第1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十则人教七上5篇

第2篇

3、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故事引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猜猜,什么意思。

探讨学习论语的步骤。提示:可以参考古诗的学习方法。

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书。本班已经预习,有些小组已经检查。重点落在朗读的停顿、字音的检查上。着重“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3篇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第4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第5篇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子②曰: “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

曾子⑦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⑾乎?传⑿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⒁,思而不学则殆⒂。”(《为政》)

子曰:“由⒃,诲女⒄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⒅。”(《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⒆,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⒇,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1)也。”(《子罕》)

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①〔《论(lún)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 551椙?/font>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⑦[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 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

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⒀〔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⒃[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

⒅[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⒆[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齐,相同。

(22) [齐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其他类似内容

1学校食堂采购部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

学校食堂采购部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

该文主要介绍学校食堂采购部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包括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采购流程等具体内容,为广大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提供经...

查看剩余 72% 学校食堂采购部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篇

2房地产经理述职报告5篇

房地产经理述职报告5篇

本文将从房地产经理的角度,详细阐述过去一年工作的收获和成就,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为更好地推动公司的发...

查看剩余 75% 房地产经理述职报告5篇

3库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库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库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是由库房管理人员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收获以及改进方案等内容,以期推...

查看剩余 78% 库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4中医护理年度工作总结5篇

中医护理年度工作总结5篇

本文主题为“中医护理年度工作总结”,围绕中医护理领域进行总结,展现了中医护理工作的拓展和进步。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中医护理...

查看剩余 70% 中医护理年度工作总结5篇

5理想演讲稿5篇

理想演讲稿5篇

“理想演讲稿”是指一个演讲者在公众场合下,运用语言、逻辑、情感,传达自己的想法、见解、价值观的文稿。一篇优秀的理想演讲稿...

查看剩余 86% 理想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