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礼仪合集6篇(中华口腹之道: 食習文化与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礼仪之大至今仍为人们所崇尚。言行举止的体现,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本场合集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之道,让您在享用美食之余,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礼仪合集6篇

第1篇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中国人自古至今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

不论是否有订位,进入餐厅到达等待区时,必须先告诉带位的服务人员共有几位用餐,是否有预先订位等,再由餐厅带位人员带领依序进入,千万不要自行闯入,随便就座。进入餐厅后,依残障人士、孕妇、长者、女士、男士的顺序入座,如有没有服务生协助就座,男士应该主动协助女士拉出座椅,待女士坐下来后,才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以表现绅士的风度。

正式的餐会多会在桌面摆上名牌,入座时必须依指定座位入座,原则上以主人位为至尊,其次是主人的右手边、左手边等表示尊卑顺序,离主人越近的表示越受主人重视,而敬陪末座者,多是与主人距离最远者。

正式餐会开始用餐前,主人多会用汤匙轻敲酒杯,表示有人要说话请大家安静,待大家安静后,主人先致词欢迎来宾,介绍重要来宾,并请主厨出场为大家介绍今天用餐的菜色,再开始用餐。

在餐桌上如有传递取菜时则必须注意,由主人开始依序取用,菜量因用餐人数早已确定,务必酌量取用,尤其一人一份的菜肴即使自己多么喜欢吃也只可取一份,必须等待全部轮完有人不要后,再行取用,避免后面的人面对空盘无菜可取,将会相当尴尬。

用餐时必须注意姿势,尤其手臂不可太张开而妨碍邻座,也容易令人讨厌,用刀切肉时最好切一块吃一块,不要切得满盘子肉块,儿童则可由父母先将他全部切好,再一块一块吃。

一般吃虾子、生蚝等需用到手直接取用食物后,多会附上洗指碗水,为避免混淆多会在碗内放上一朵鲜花装饰加以区别,需特别注意不要把他拿来食用,否则将贻笑大方。

喝汤时若盘碗的底层汤汁不意喝掉,可以顷斜的方式取用,小型汤碗则可以拿起来饮用,但底下的汤盘则不可以离桌。汤匙摇汤时由内向外,也可以用手指撕面包沾汤汁取用吃的干干净净,并不算失礼。

如果有必要中途离席,应先向主人简略说出离席的`原由,离席前并向同桌的人致歉后离开,不可贸然离席,否则会另人感到不礼貌。

1.用力拍大湿纸巾,这是一种十分粗鲁无理显得相当没有教养的举动,但在国内却经常看到。

2.口中含食物,但仍高谈阔论,如此不但失礼,也相当不卫生。

3.抓头搔痒、挖耳扣鼻、化妆补口红、都是失礼的行为,尤其女士补口红不是代表她无知,就是故意向在场男士搔首弄姿,暗示等人来搭讪的举动。

5.在公用食物盘中挑三拣四,寻找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像再垃圾中寻宝一般。

6.在公用食物盘旁等待取菜时,高声谈笑、口沫横飞,污染菜肴。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

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

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3.餐中保持肃静。勿吃出声音、牛饮,使用刀叉、牙签时也不发出声音。

4.进餐速度应配合女主人或女主宾,不宜太快或太慢。

5.口中有食物时不宜开口说话,他人口中有食物时,也避免向人发问。

6.食物呛口时,可大口喝水,若无助益,则以餐巾掩口,咳嗽一下,把东西咳出。严重者离席至化妆室解决。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

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1.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3.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4.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5.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不要放太低。

7.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9.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10.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和主人打过招呼,应该马上就走,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大聊个没完。因为当天对方要做的事很多,现场也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时间,会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礼。

有些人参加酒会、茶会,当中途准备离去时,会一一问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要不要一块走。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场面,被她这么一鼓动,一下子便提前散场了。这种闹场的事,最难被宴会主人谅解,一个有风度的人,可千万不要犯下这钟错误。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讲究礼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还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

中餐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中餐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在上虾、蟹、鸡等菜肴前,服务员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漂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蘸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中国饮食礼仪合集7篇

第2篇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块)。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第3篇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往往从商周时期民间及上层社会的饮食方式谈起。原因就在于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大厦创建的时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成部分便是在这一时期奠基的。

依古文献载,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渐以具体的礼节仪文积淀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权设计中,礼仪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各集团“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进而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与手段。

周代是一个礼乐发达的社会,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纳入礼的范围之内,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各种礼仪制度中,饮食礼仪制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饮酒有饮食、乡射少不了饮食、尊老养老、祭扫、敬神、居丧、婚嫁更无不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种礼制都与饮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由于礼仪制度的制定为上层社会所决定,因此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勤学——从政——肉食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教育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食因为所处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贵族们的钟鼎而食与庶民的食不果腹这样的差异,也是由于统治者地位高下不等使得财富占有的多寡不同而造成的。

社会对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满敬畏,遇到重大节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过祭祀达到禳灾赐福的目的。同时周人认为他们日常所食之物乃神灵所赐,吃掉祭品则是分享神灵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后要举行宴会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级的神享受不同标准的供奉。

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所以在祭祀活动之后的宴会中体现了周代食品的神赐性、宴饮的家族性的饮食特点。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在礼乐方面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先秦《礼记·曲礼》上对饮食礼仪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觉;

“毋咤饭”,吃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好像自己的烹调技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啮骨”,不要过度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请包涵;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干净后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等四大特点,在各种场合的饮食中都有所体现,而饮食的这些特点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缩影。

第4篇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第5篇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第6篇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 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一道菜肴上桌,也许它正好在你面前,那你也不必太拘泥,可以先夹一筷在自己碗里。而如果上来的菜不在你面前,你可千万不能抡起圆盘转桌就转到自己面前,或者起身跨过半张桌子去取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驰名世界,中餐礼仪当然也声名远播。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正向多元化发展,西风东移的现象也日渐看涨,中餐中的很多古老礼节早已消失殆尽,但作为礼仪之邦,决不能只为了口腹之欲,而忽略了起码的礼貌,我们应该维系优雅的用餐礼节,这除了体现个人的素养之外,更能提升中餐的质量与内涵。

当遇到汤菜等一些要用到公筷母勺的菜肴时,一定要记得放下自己的筷子或汤勺,改用公筷母勺来取菜,如果你想给主人或者长辈夹菜,也一定要用公筷母勺,这不但符合中餐礼仪,还有公共卫生的礼节在里面哦。

筷子是中餐中最具有中国色彩,也是最讲究的`餐具。

筷子是作为用餐工具的,所以千万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或者敲打碗碟,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菜肴用筷子不容易夹住,可以用勺子来辅助一下,这样,汤汤水水的不会到处乱流,滚圆的一个丸子也不会蹦得满桌跑。

夹好的菜,最好在自己面前的接碟中过渡一下,这样,你的吃相看起来不会太急切。如果遇到别人也来夹菜,要谦让,避免“筷子打架”。还有啊,千万不要在一个菜里用筷子刨地三尺,这样不但不

卫生,其他客人也会很反感。筷子的礼仪和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如果你吃完了,应该把筷子恢复原状,放回筷座上。

在外面和朋友.同事.其他人会用公筷母匙...不过在家虽然不会.大家也很注意卫生,有汤汤水水的菜肴会以大勺去盛,不会用筷子在汤里翻找食物,那样好像在洗筷子...很恶。

从公筷母匙到一人一份,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逐渐向西方靠近,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卫生。但中国古代孟尝君时期就有一人一份的吃法,本来不会互相分享口水。

但到目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是偏向‘相濡以沫’的。除了人人都把筷子伸向菜肴里面之外,我为你夹你为我夹,更是礼貌的表现。而长辈夹菜给晚辈,更视之为荣宠。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可是从八十年代起,我为你夹的菜,通常都是第一道上的菜,还会加上一句:这双筷子是还没有用过的。

★其他类似内容

1暑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6篇

暑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6篇

暑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是对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的所得与感悟的总结和回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启示意义。本文将分析总结参与者的...

查看剩余 85% 暑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6篇

2销售经理年终总结6篇

销售经理年终总结6篇

本次年终总结旨在总结2019年度公司销售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对2020年度的销售策略和目标进行规划,总结内容主要包括团队运营、市场...

查看剩余 75% 销售经理年终总结6篇

32023乡镇年度质量工作计划6篇

2023乡镇年度质量工作计划6篇

该乡镇的年度质量工作计划旨在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各类服务的效能和满意度,达到更加优秀的发展目标。在计划中,将重点...

查看剩余 84% 2023乡镇年度质量工作计划6篇

4社区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6篇

社区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6篇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单位,综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直接牵涉到社区稳定和居民安宁。上半年,各地社区综治工作紧扣中心,注重解决...

查看剩余 77% 社区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6篇

5工厂车间年度工作总结6篇

工厂车间年度工作总结6篇

工厂车间是企业生产的核心部门,也是日常工作最繁忙的地方。年度工作总结是对车间工作一年来的成绩与不足的综合总结,有助于为下...

查看剩余 72% 工厂车间年度工作总结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