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16篇(《游褒禅山记》:感悟山水间,拓展灵感航程)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作者以真实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禅山的宜人景致、山水之胜,以及对人生境界的思考。通过本文,读者可以领略到禅修之美与山水之灵,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第1篇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
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第2篇
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后,我忽然间想到了许多。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游记,所写的虽然是一次不能尽兴的游玩,但王安石却能从这次游玩当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写下这样的名篇。这不由使我想到,对于身边的小事,我还是缺乏关注。其实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奥妙,只有多加关注,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奥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乐趣这就是我读这篇文章的第一点收获。
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而这两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所应持有的态度,这就是要尽吾志。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都可以高声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可以无悔了!在这里,我想顺着王安石的观点,作一些补充。尽吾志,可以无悔,并不是说可以满足。成事者,固可喜,但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下一个成功做好铺垫。而败事者,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争取把这件事做好。另一句话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句话说出了做学问的态度是深思而慎取。这是告诫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是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和考证的毅力,否则就是盲从。在生活中,对一些报道、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权威的事实要敢于怀疑,然后考证其正误,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为虚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谢王安石,感谢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流传后世,让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仍然受益匪浅。
第3篇
经验总有惊人的相似又有不同的哲思:王之涣曾在高楼吟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裘马清狂”、“望岳”归来,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啊,难怪王荆公从褒禅山走来,秉烛且行且叹,悔其不能极尽山洞,悔其未能领略“无限风光”,悔其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失之交臂。
人生百年,曾看到绚烂如朝霞的欢乐彩带,也发现过黯淡如愁云的痛苦症结。王荆公未能把褒禅山的山洞美景尽收眼底景韵涵养其心雅趣告知世人,可他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为世人之警示,用他的失败集结成一种智慧: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毅力,更须全力以赴、坚持不懈之精神。
清晨,我与学子朗读一本书,生活中的纠结忽然被打开。我们完全可以摒除李密心中的苦衷和所处时代的尴尬,他立志“供养祖母”、冒死“拜表以闻”,先乞养祖母后报效朝廷,这种慈光朗照我心。终于,孝情打动了晋武帝,四十四岁的李密立志报答祖母感动了千万学子,志在,孝行,李密是忠孝两全的李密,虽如履薄冰,命悬一线,但李密做到了。奏章有限,孝忠永存,有志者可以达也!
距离李密的奏章五百多年后,柳河东说:“段太尉逸事有三……”段太尉何许人也?是勇者,不畏权贵;是仁者,为民请命;是清者,拒绝贿赂。他是精神的践行者,出发前,如果没有立下必死的志向,他可以在无赖军士残杀无辜百姓中知难而退,他可以在焦节度使威逼饥民交租时保持沉默,他可以在朱泚谋反时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可他不是,他的志向如同封存的“大绫”,岁月更替,光彩依旧照人,精神依然秉照后人。生命有涯,精神无限,有志者可以达也!
细数经典史学古籍,我们有太多绵密的情结,但有一个情结总是属于司马迁的。他42岁时开始创作《史记》,47岁陷李陵之祸遭宫刑,52岁时完成《史记》。十年啊,一个圆,一个愿,这是生命的曲线!这是血泪的曲线!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假如复活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失豪壮、雄伟、韬略,无不风尘仆仆、栩栩如生,司马迁,真丈夫也!皆因“垂空文以自见”,立志发愤著书,所以,《史记》是如同司马迁的人格一样,那么完整,那么完美!境界与文采永存,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历史总有写不尽的立大志行大德的人,现实生活也不乏其人。
捧起饭碗,我们忘不掉“泥腿子专家”袁隆平,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神话,他帮中国千千万万人民实现了有饭吃的目标,如今,他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他还有一个大志,那就是亩产900公斤,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目标,年过7旬的他还忙碌在田间在实验室。
翻开报纸阅看新闻,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打假斗士方舟子,立志“裸捐”的慈善使者陈光标……哪个不是这样的人?
第4篇
品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感触颇深。文章内涵深刻,只是一次小小的游玩,作者却悟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当我读到此处时,我的内心触动至深。这是作者的游山之得,也是治学处事之道啊。
何为志?我想应该是坚定刚毅的志向。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坦的道路也会跌倒。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息的人才有"诗和远方"。同样恶劣的环境,对有志者且来说,那只是一时的逆境,终有夜尽天明之时。这种志,便是不畏艰险的追梦精神。
有位哲学家说:"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确实如此,人生之路,很多人途中失利并非为外界事物所阻挠,被外物所击败,而是输给了自己。
追梦的道路必然崎岖艰难,只要有志向、有意志才可到达心中的目的。一代画家徐悲鸿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鸿当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留学时,我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国家积贫积弱的时期。面对法国同学的歧视,可谓"山穷水尽"。但他心中有志。以自己的`勤奋苦读实现了"自拔",用优异的成绩让歧视他的法国同学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假如他缺乏"自拔"的勇气和志向,又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呢?又是怎样面对这条千难万险的追梦之路呢?无疑,他必有志。他以实际行动印证了王丞相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坚守梦想,追随心灵,在追梦的路上历经磨难。他的画在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副。没有收入的他,靠弟弟的接济生活。人们不认可他的画作,有很多朋友亲人劝他放弃,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梵高。他一如既往视绘画创作为生命,没有轻易改变自己心中的梦想。在他去世后,他的画很快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为梵高凭艺术而获得永生而欣慰感动。
其实平凡和伟大并不对立的,恰恰相辅相成。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若心中拥有伟大的志向,通过积累,也会成就伟大的事业。而人生是一个立志和尽职的过程。立了志才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才有走下去的条件。对于那些,"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更应该坚定志向,一路披荆斩棘,以"有志者事竟成"的决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到尽志!无悔!
第5篇
倚靠着山洞,凝视着幽深的洞门,清风徐来,带来丝丝寒意。白袍浮动,舞动着我在山洞里的所见所感。突然豁然开朗,舒开了微皱的双眉,以枯败的树枝做笔,蹲下,即兴在泥土上留下龙飞凤舞的大字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反复吟哦,禁不住仰天大笑。整个游历过程中的点点感触,凝在笔下,流淌到了血液里……
蓝天,奇洞,清风,舞动的白袍,思索的学者和那句充满哲理的话,构成了我读《游褒禅山记》所有感触。闭上双眼,任凭想象翱翔,定格在临川先生融合于天地,爽朗大笑的画面里。
进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害怕火把会灭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无畏的退缩却终究导致没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风景的机会。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坚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宝。纵观古今,事例不胜枚举。司马迁在莫大的耻辱中含冤谱写史记,蒲松龄屡试不第却屡败屡战,一本聊斋家喻户晓,达尔文耗时22年写成进化论,爱迪生几千次的尝试发明了灯丝……辉煌的成就,紧紧源自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曾深深感慨临川先生的命运。才情四溢却官路坎坷,他呕心沥血的致力于改革变法之中,缓解人民疾苦问题,但是,却终究应为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欣欣向荣的变法还是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临川先生的郁然病逝像是一记重锤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彷徨,我迷惑,但是读完《游褒禅山记》的同时我也深刻的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来得及实现,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馈,就一定要制定目标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人生治学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即使我们没有获得预想的成就,又有何遗憾呢?
第6篇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当你有一个目标,而又无法实现它时,仔细想想,你是没有能力去实现还是没有胆量去实现呢?王安石说得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真正的宝物没有一个是在你的面前摆好了的,一定是要你用意志、能力与作为坚强后盾的物质条件去奋斗得来的。然而,先有志,其次是力,再次是物。只有先敢想,才能敢做。假如你连想都不想,更何况做好它呢?
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第7篇
亭,源于周,盛于宋,历经千年,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古往今来多少名山好水、江山胜迹,多少赏心乐事,风流余韵,都少不了亭的点缀,都是与亭相伴相生。亭,不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
“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停的用处是供人途中遮阴避雨,稍事休息的简易建筑。在奔波的道路上忙了,累了,便寻一清静之地,择亭而憩。明代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有一亭,名叫“且停亭”,他在亭上书有一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名忙为利忙,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快节奏,抓住更多的机会,做更多的工作。于是工作、升职、挣钱逐渐成为人们每日的奋斗目标,而幸福与平静反到成为了奢侈品,渐渐离我们远去。不妨在心中多设几座且停亭,何必急匆匆地赶往终点呢?且在亭中歇一歇,停一停,观一眼山水,品一口香茶,梳理一下思绪,步履轻盈的继续赶路。在茫茫人海,急匆匆的人生中莫要丢掉赶路的自己!
亭者,停息凭眺之所也。亭的'审美在于它的“空”和“虚”。空故纳万境,苏东坡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全天。”亭,玲珑精巧,四面临风,然而人生坐于亭中却可赏四方风光,览众景之美。这就是亭的神奇之处,它可以将无限的风景融于有限的空间结构中,集于一点。看似狭小简易的亭,却因为它的空与虚反而可以容纳万象。我们的头脑中总是充盈着太多东西,有工作关系,人际交往,有他人对自己的议论评价,还有大大小小的欲望……,然而当我们的头脑中装满这些纷且杂、繁而乱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却日益僵化,渐渐丧失了本应轻松愉快的生活,丧失了轻盈灵巧的心灵。倒不如放开手,放宽心,且在心中设座亭,让山水入怀,让生命浩荡,胸襟和眼界宽阔了,自然便能坐观万景得全天。如此方得闲适,方得自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形容高大建筑的屋檐如鸟的羽翼般灵巧轻盈,这也是亭的结构形态最好的写照。亭不仅要飞入山水间,更应飞入人们的心灵!
且在心中设座亭,让江山无限好都聚于亭中,集于心间。
第8篇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课文当中,供学生们阅读欣赏,实在非常之具备意义。只要大家用心阅读,就能够从中有所体会。
不用多讲,大家应该都是知道《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课文,是作者王安石在游览过程当中一边观景一边抒发他对于景物的感触,写出了很多人生道理,领悟这些道理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游褒禅山记》当中有一句名言,原句大家可以在文章中去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只要为自己的理想尽力去拼搏了,如果实在不能够达到目标,也可以无怨无悔了,又有谁会讥笑我呢?可以说这句话恰恰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的核心句,这句话在现实生活当中也非常具有深刻意义。
观察我们当今生活,很多人面对现实往往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其实,我们大可以不要抱怨环境,只要树立理想,并且努力为理想去拼搏,当你用尽全力获得成功了大家都会为你欢呼。可是如果你用尽全力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成功,大家也不会讥笑你的,你自己当然也可以无怨无悔,毕竟是自己真正尽力了。
第9篇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定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我想,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抵是言过其实了。
读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的变法,条条皆是对百姓的压榨甚至于是对百姓的勒索。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党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尸,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个祸乱国家的小人,而非万民景仰的贤者。
第10篇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游记,叫《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读过,是讲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想。前半部是记录当地的一些风景和山的来历,后半段讲自己游该山的经历和感想。这次读后仍有启发,尤其是后半段。
前两天跟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们一行自驾西藏的经历,听来有点意思。
十几年前,国内旅游还不发达,旅行社很少,也没那么多人旅游。更没有开西藏旅游线路。
我这个朋友和另外几个人凑钱买了三辆旧北京212吉普,经过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准备好行装自驾上路了。他们从格尔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过河,还算顺利,总算安全到达拉萨。那时,走青藏公路进藏比川藏公路路况好点儿。
到达拉萨后经短暂休整,他们驱车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萨的途中,他们要经过一段像汶川地形结构那样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议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执意连夜赶回去。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狭窄,一边是山石松动峭壁,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和峡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车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车灯的光线像萤火虫一般。事后他听当地人说,那条路经常塌方并山石滑坡,白天也时常有车翻下山涧,夜晚当地人更是不敢开车走这条路。当时,车上除了司机全神贯注地紧握着汽车的方向盘,其他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大气不敢出,只想尽快安全到达目的地。
我问他,你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把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他说:“嗨,哪还顾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点献身精神,摄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没有这种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华社记者在巴格达,头顶“飞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当时能拿起相机把那段经历记录下来,现在看看,一定会觉得非常珍贵,因为他拍到了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王安石写道:“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东西,除了要有超长的观察力,还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劳动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这个朋友所走的路连当地人都不敢走,别人就更必说了,可堪称险远。达到了险远,没能有记录下来,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落俗了。
第11篇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在纸上雕刻下来的印记。他在里面所表达的向上精神,在我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精神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可以想象,也像是一个双刃剑一样的,能够轻而易举的摧毁任何一个坚强的人。王安石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在他的晚年,变法失败后心里只怕是只剩下一片废墟,曾经的豪言壮语化作乌有,成为了世人所抛弃的遗骸。
所以,“尽吾志可无悔矣”诸如此类的话,只怕是只有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才能说得出的了。
当年的王安石,刚过而立之年,与朋友共登褒禅山。当他们极具冒险精神的一起拥着火把走进山洞的时候,恐怕还没有人会注意到后面的事情。就在他们看见各式各样的奇异景物的时候,有人倦怠了,说了一句“再不出火苗就没了。”其他人这时才从身边奇异的景物回过神来,看了一下那簇火苗,心中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骤然升起——是的,每个人都在在意着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关注身边的这簇火苗了。而当他们现在看到这簇火苗的时候,心里又有多少滋味是能够表现出他们对这簇火苗的信任的呢。或许在那时,他们心里更多的是自己被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的情形。
当他们出来后,发现了事实是“火尚足以明也”。于是一行人便开始责怪起那个提议出来的人来了。
王安石当时也觉得自己未能玩的尽情,实在是有憾。但是我觉得他一定是正视了自己害怕被困在山洞里的想法,因为文章中写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其中的“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照亮一行人的火把。所以,王安石虽然觉得自己此行有憾,可是他绝对不会对那个“怠者”有过多的责骂,顶多算是发发牢骚而已。相反,如果那个怠者会因此而生气,那只能是他自己的问题。
那么这也就是说,王安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对自己此次出游的心得总结上。于是他得出了两条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另一条就是前面说的,“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能够“尽吾志可无悔矣”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一些“玩”到了极致的人。而这些人,我们常称他们为英雄。遥想燕国危亡之时,荆轲能够独自一人踏上西向不归路,且因燕太子之言而“终已不顾”,最后在秦王殿下使嬴政“目眩良久”。遥望秦汉风云交叠之际,唯有项羽者敢破釜沉舟,再后来在用三万铁骑面对刘邦五十六万涛涛大军。再看清末的曾纪泽,孤身直入龙潭虎穴,硬是靠自己一身铮铮铁骨换回了伊犁,改写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为世界所震惊。
而王安石,和这些英雄一样虽然只作为历史的一瞬存在,可是他毫无疑问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所以,褒禅山上的遗憾算什么。即使自己要趁着年轻气盛才能这样的文章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不需要考虑人生的短暂?难道不需要考虑,若有一天,碌碌无为的我们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痛苦?难道不用考虑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只是甘心做一条寄生虫?
这一切问题在王安石这样的英雄人物的眼里,都是否定的`。正如罗大佑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同样的,王安石也不要有不痛不痒的人生,他觉得自己应该要活出一些色彩来。
然而,这个世界回报给他的又是怎么呢?或许是无尽的黑暗,把他困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洞里,光明的火把甚至照耀不到他的尸骸。他这样的孤胆英雄,到最后恐怕只能在阴冷幽闭的山洞里挣扎地生存了。
这其实让我想到一些孤独的人,并使我觉得,孤胆到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孤独。项羽荆轲云云就不说了,像卡夫卡一类的文人,拿破仑一类的半神式人物,也和他们一样,得不到正常人应有的幸福,只好(或许也只能)在不断的背叛与生离死别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生死”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来说是两堵我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墙,那么也就是说没人知道死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所以那谁又能说死亡对于我们不是到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新生?而还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在焕发光彩的之前之后,又为什么要畏畏缩缩,不爽快的以一种乐观心态活着?即使不能够乐观的活下去,那也不必放弃,因为我们应该相信,生命是不会有终结的。而让生命存在意义的方式,恐怕也只有像年轻时候一样不断的奋斗着了。
第12篇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此为志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此为志也;游山览水尚需有志,人又岂能无志也?
读罢了《游褒禅山记》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作者独具慧眼,阐明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个道理。想一想,在古今中外的名人哪一个不是有“志”才成功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玛丽。居里为了提炼“镭”,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地实验,取得了成功;童弟周为了努力学习,在路灯下刻苦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试了1000多种不合适的材料,当时有人取笑他,但他全不顾及这些,努力地坚持,才选用了钨丝;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自己试偿草药,花了27年才著成了这本书……
然而想一想自己,做了一个又一个计划,却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下来的'。就拿前几天的事情来说吧。我原本制定好了早上七点起来背单词,但因前一天多看了几眼电视,而一觉睡到天亮,妈妈叫我起床,我回了声“烦死了”便倒头就睡,这还不算什么,早上吃完饭,本应写作业,却看起了漫画书;下午补习后回家,本应该上网学习,却打起了游戏;晚上也应作题,可我却看了电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就这样被我的懒惰给“泡汤”了,比起那些名人,我真实无地自容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知无志者的后果,所以我要改正这些毛病,有志者事竟成。我会成功的。
第13篇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为能至也。”
是说也,其义易见: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诀。
放眼世界,千古风流人物,无不雄心勃勃,立志高远。波兰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献身科学。她在艰苦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日复一日地对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进行提炼。经过四十一个月的奋斗,她终于在一九零二年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被称为“镭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脚印里,凝聚了生活的艰辛,失败的懊恼,他人的诋毁,丧夫的悲痛。她跌倒过,但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她被一根无形的支柱支撑着,那就是——要实现自己的宏愿。
再如我国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光辉著作,他踏遍了祖国大半山河,探访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渡过了浪迹天涯的漂泊生活,才为《史记》积累了丰富史料。
可见,一个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会百折不挠,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标挺进。艰难、险阻又何足挂齿?一个人一旦坚定了志向,他就会全身洋溢生机,活力,奋勇向前,探讨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龙出海之势。
驻足看着我们中华的民族的骄傲吧!古有卧新尝胆的越王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映雪读书的孙康;今有凛然正气直对敌人枪口的'夏明翰,使中国摆脱贫油国之名的李四光,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他们哪一个没有立下壮志?他们勇于奋起,他们敢于拼搏,他们执着追求,其内在动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多少人梦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翘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来,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儿志在四方。可当今社会上有些男儿志在何方呢?他们志在吃、玩、赌、斗,他们期待幸运之神带着他们需要的一切来临,令人可笑可叹。更有甚者被子成功熏昏了头脑,为了能够成功,不,应该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竟不择手段、投机倒把尔虞我诈。表面看来,似乎大丈夫气派十足,某些势利无知的人有的还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这种做法并非有志者所为,而是庸者的一种表现。
若要问:怎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扪心自问:吾志何在?
第14篇
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以下对他当日的游踪还作了几句补叙。补叙出他们一行游后洞到过的地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补叙出“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补叙出“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补叙出他们出来以后,“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这都是记的游褒禅山的事,也可以说是本篇的正文。文字虽简短,描绘却较细。我们好象跟着作者从山中的禅院出来,行过一块仆在路旁的碑,游览了前洞和后洞。他在游前洞时,看到许多游客在那里记下了名字,知道到过的人很多。但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洞。游后洞时,要持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越难走,见到的景物也越奇。虽然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它怎样奇,然而这却深深地吸引了读者。通过对洞中探寻的迫切心情,给了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后洞的奇,他还有十分之九没有见到,留下一片懊悔。记游的事已经写完,如果文章到此为止,也未尝不可。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的打算就是要从这件游览的憾事中总结出一点教训来。
“于是予有叹焉”一句,陡然一转,引起了后半篇的一番大议论。
作者因此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得到一些东西,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一般人只想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到的地方。要到“险远”的地方见识那些“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要立定志向;立定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有了能力,还要有毅力;在“幽暗昏惑”的地方,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像游后洞时需要有火光照明一样。不要在能力还够使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徒然让人讥讪和遗下无穷后悔。
这是作者在这次游山后所悟出的一段做学问的道理。这段道理不仅由于通过他的亲身经历说了出来,具有生动的形象性;而且语言也写得饶有韵味,委宛动人。这段文字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曲折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是一个总的论述,是这一段文字的纲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几句具体结合到了这次游山的经历,然而这还是概述,是承上文而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是一转。“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一转。“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里又一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最后归结到作者在思想上的收获。句子的变化和转折那么多,是为了层层推进地发挥要说的道理。但它转得毫不费力。它在转折的地方都能巧妙地运用虚字,因此是那样圆转流利,挥洒自如。然而它又是风骨遒劲,笔力挺拔。这段文字和上面的记游文字相得益彰,和它在语言上的运用得好是分不开的。
作者在发完这些议论后,又回顾前面看到仆碑一事,最后还写了几句:“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又和学问的道理有关,因此紧接着写:“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样的收束,显出作者在一路思考。它在文章中,亦有余波荡漾之妙。
这篇文章把记游和论学结合得这样好,使人百读不厌。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的,散文上的艺术手法也是有独特之处的。
第15篇
人生真的很像一座金字塔,在最底层庸庸碌碌活过一生的很多,层次越高人越少,真正能成功的确实寥寥无几。对于想往高处走的人来说,怎样攀到更高的塔层一直是令人不懈追求探索的问题。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这么说。不敢想攀到塔顶的'人也绝攀不到塔顶。有一个试验,把跳蚤放在一个不深的容器中,盖上玻璃,跳蚤一次次被玻璃撞回。过几天后,跳蚤失掉了跳出去的志向,永远地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攀登高峰就必须踌躇满志,告诉自己:“就是我,要开始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志存高远者实繁,达高远视者盖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类早年就有翱翔蓝天之志愿,奈何无扶摇直上之力。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如此费力。在平时逐步积累,关键时迸发而出,这就是力,用现在观点看就是素质。多积累善发挥是关键。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志,却殒星五丈原,为何?答:时代造就英雄。没有外部环境,成功实难。有人怕希特勒利用克隆技术重返人间发动战争,实在是杞人忧天。没有二战时德国向外扩张的外部环境,希特勒可能也只能在街头流浪。事物总是集偶然与必然于一体的,外因虽非决定性因素,但没有了它也可能不行,有了它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比方说你带上一根绳子去攀登,肯定要比徒手攀登容易得多。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征途果然漫长,条件多么苛刻。其实并非如此,“志、力、物”三个条件并非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可以己之长,克己之短。从物理学上分析,大黄蜂翅小体重,几乎不可能飞起来,但大黄蜂飞了起来,甚至成为空中霸主,只因为它们志在蓝天,告诉自己:我能飞!——以志补力与物之不足。孙宾膑而创兵法,司马刑而书《史记》,文王囚而著《周易》——力能补物之不足。人类千百年前的那个梦想今天也能靠飞机这个钢铁怪物实现了。只要用好一个支点和杠杆,你的力再小,也能撬起地球。——物也能补力之不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个人高度越高,对社会这个整个金字塔来说,也正会有一个可喜的进步。
第16篇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妈妈。妈妈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1软件测试工作总结范文2篇
本文主要分享一篇“软件测试工作总结范文”,内容涵盖了测试人员在项目中的具体工作和心得体会。通过详细的总结和反思,该文为广...
查看剩余 81% 软件测试工作总结范文2篇
2个人工作业绩总结范文25篇
个人工作业绩总结是每个职场人不可避免的任务,它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定位。本文将为各位工作...
查看剩余 77% 个人工作业绩总结范文25篇
3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20篇
本文是关于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的分享,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总结个人的思想工作情况。通过全面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自己的成...
查看剩余 81% 个人思想工作总结范文20篇
4库管实习报告范文4篇
本文是一份库管实习报告范文,主要介绍了实习期间所参与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以及个人收获。通过实践,学习到了许多有关仓库管理...
查看剩余 75% 库管实习报告范文4篇
5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21篇
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是教育工作者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对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估的文本。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
查看剩余 80% 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