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46篇(五柳先生:传世经典教学方案)

《五柳先生传》教案4是一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教学案例,其主要内容涉及文学鉴赏和美育教育。该教案旨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内涵并培养其审美能力,是一份值得推荐的教学资源。

《五柳先生传》教案46篇

第1篇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

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

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

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

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

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

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

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

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

(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

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 “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

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课文呢?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

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

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 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

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

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

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叛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

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

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

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准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白话文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

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

《五柳先生传》教案46篇

第2篇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1、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3、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4、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第3篇

本文是作者托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1、通过朗读,体悟主人公性格志趣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一、导入:李白诗云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同学们可知诗句中写的人是谁?

彭泽令,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怡人,远离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五柳先生传》,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1、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曾经做过彭泽令,东晋文学家。

2、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共五首,《桃花源记》

辄zhé尽 短褐hè黔qián娄 曾zēng不 箪dān瓢 俦 chóu衔觞shāng

1、自读,从节奏,语速,语调,读音等方面训练,读出感情。

先生无名无姓,不知哪里人,得号缘由: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以柳树为号,柳之扶风正如隐士的高洁飘逸,先生又有哪些志趣呢?

1、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饮酒---------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率真放达

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自得其乐

4、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箪瓢屡空,但是他晏如也

5、赞语中哪句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并谈谈你的看法。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第4篇

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5、熟读、背诵课文。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难点: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 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和作用。关键: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工具准备多媒体 录音机 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

(一)、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回忆。(出示幻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三)、本文文体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幻灯)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及多用否定句的特点。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2.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3.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4.检查预习效果,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幻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 hè )箪(dān )汲( jí )戚(chóu)欤(yú )觞(shāng)俦(chóu)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书中的意思)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就)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空荡,空寂)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高兴的样子)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3、一词多义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曾不吝情去留(离开) 杂然相许(赞同) 去 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志寻向所志 (标志) 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 (志向) 其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颇示己志 (志趣)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会书中的意思,今义:相互明白,心灵相通) 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5.特殊句式的理解: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省略句:闲静少言四、合作探究:(出示幻灯)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讨论明确:明确: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2.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生活态度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4.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隐者风范)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五柳先生的志趣主要表现在: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中求乐)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率真放达 )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五、思考讨论:1.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2.你喜欢五柳先生吗?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出示幻灯)不戚戚于贫贱 照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汲汲于富贵 照应:“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六、课堂练习:(出示幻灯)请用课文原句答题: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明确:1、宅边有五柳树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汲汲于富贵七、品评鉴赏: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讨论明确:(出示幻灯)“不”字为一篇眼目 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 表现其思想性格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淡泊宁静“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不求甚解” 胸襟开阔,意存高远“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 ” 耿直率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八、作业1、背诵全文。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xx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第5篇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

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

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

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

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

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

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

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

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

(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

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 “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

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课文呢?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

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

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 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

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

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

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叛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

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

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

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准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白话文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

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

第6篇

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的情景。(投影打出陶渊明的头像)这就是大诗人陶渊明,公元 4xx年,41岁的陶渊明在展转xx年的仕途中,终至灰心失望,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弃官,回归乡间,创作了被欧阳修赞颂为“晋无文章,只此一篇”的《归去来兮辞》,辞中流露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轻松愉快和置身田园的无穷乐趣。

⑴ 诗人收拾行囊,踏上归途,问路途中,心中欣喜万分。

⑶ 闲时坐观云卷云舒,燕雀翔空,林海苍茫,心静如水。

⑺ 面对清流,吟诗作赋,表露心志。归乡之后,虽然诗人的生活每况愈下,渐至衣食无着,然而诗人却依然生活得陶然自得,并写了大量诗文抒写情怀,表明心志。归乡 xx年后的420年,诗人又创作了与《归去来兮辞》并称姊妹篇的《五柳先生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五柳先生传》。

(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呢?

师:那么人物传记会写些什么内容呢?(生答)快快打开书,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了同学们说的那些内容呢?

师:陶渊明的诗中曾写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句诗什么意思?(生译)理解得对极了,下面,我们就按照陶先生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借助课下的注释,再结合同学们的智慧,互相研究,共同讨论来完成“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四人一小组,快快组合,互相商讨,对于共同的难点,把它提出来,我们再一起研究。

生:学生译文。(疏通文意要讲究方法,不要死抠字眼,要对照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学生译文时,要求互相补充修正,力求照顾大多数。)

师:大家感觉到了吗?学习就好象爬山一样,独自登山既艰难又寂寞,大家携手,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携手并进,成功地越过了“疏通文意”这第一个坡。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登第二个坡,看看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文章共 2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第一部分,叙事。(叙了什么事?)名号的由来,性格(哪一句写的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还有家贫,爱好。(几大爱好?)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第二部分,赞扬五柳先生的精神。(采用什么方式赞颂的呢?)引用黔娄之妻的话。

师:本文正是按照史传的体例写的,有传,有赞。第一部分是传,主要用于概括人物生平,第二部分是赞,主要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第二个坡顺利通过。现在我们来攀登第三个坡,这个坡有点陡,同学们要加把劲,有信心吗?我们来看大屏幕:品位语言──研赏“不”字,初识人物形象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讨论研究一下,在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呢?每组可以就研究一个句子,也可以研究两个或全部。注意一点,把句子放到文中,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师:总结一下,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体现出了什么性格?用词语概括一下。

生: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安贫守志,安贫乐道,心胸开阔,耿直率真。

师:晋宋时期,讲究门第,可先生却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详;世人都羡慕名利,害怕贫贱,追求富贵,可先生却不慕荣利;世人好读书,是为名利所驱“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先生却好读书,不求甚解,写文章却自娱。家徒四壁,却安然自若。世人有的,先生却“无”;世人津津乐道的,先生却不屑一顾,处处显示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文中用了大量的否定句,正象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不”字为一篇眼目,写出了先生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与众不同,坦率耿直,确是真名士自风流。从“五柳先生”的品性上看,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是诗人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现在我们一路跋涉,已经登上山巅,见到了这位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隐士陶渊明,对于陶渊明这种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我在备课时与其他老师也探讨过,但众说不一,不知同学们怎么看呢?

师:回忆周敦颐的《爱莲说》最后一段还记得么?齐背。文中列举了几种人生态度?

生:列举了三种人生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作者对此持鄙夷态度;一种是积极入世,这是作者极力追求的;一种是消极隐退,谈泊人生,作者对此持理解态度;就像陶渊明。其实陶渊明在青年时期也曾有过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也曾写过《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但在屡屡碰壁,不遇明君的境况下,采取了这种消极隐退,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在那种污浊的社会中能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确实也不容易,但放在今天,就不太值得提倡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段话,这段话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做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你乘车遇到一个小偷,教育他,这是儒家的做法;揍他或揪他去派出所,则是法家的做法;假装不知道,这是道家;忍让宽容,这是墨家;不为所动,是佛家。咱们对照一下平时的行为,你属于哪一家呢?我们又应该按照哪一家的做法来做呢?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就以此为话题,课后写一则小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在今天不值得称道,但他的文章却是千古一绝,堪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后,我们再来一起品味一下,齐读结束。

★其他类似内容

1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本文集锦为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案范文,涵盖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范文贴...

查看剩余 74%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2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本文为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内容丰富而实用,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实践案例,助力孩子健康成...

查看剩余 79%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3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教案,适用于小班级孩子的圣诞节主题课程。教案内容兼顾了知识点的掌握和趣味性的...

查看剩余 86%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4《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本文为桂林市教育局选出的优秀教案之一——《桂林山水》教案的介绍。该教案针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查看剩余 77%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5《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本篇文章是针对《静夜思》教案的一份范文锦集,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诗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查看剩余 74%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