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庸读书心得范文3篇(中庸精神读书笔记)

近日,2023年中庸读书活动圆满结束。在此背景下,我们整理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庸读书心得范文。这些范文论述了传统儒家经典《中庸》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3中庸读书心得范文3篇

第1篇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___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孔子之孙,他是战国初人,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但就其内容考察,此书不可能成于《易传》之前,至少是同时代的作品。而且“孔门心法”的说法也不确切,由于孔子当时还没有这样深刻系统的思想。为了弥缝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时将其加以虚化,不提孔子,并将这种“心法”的由来上推至尧舜。朱熹说:“《中庸》作甚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中庸》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以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告,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故《中庸》开篇便道:“天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必修之道是什么呢?《中庸》的作者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为本,和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而且是达道。

?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但如何才能致中和呢?《中庸》提到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至诚无妄的心态。《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的作者以为,想题目,看题目,处理题目,要想能“中”,首先要诚。不仅要诚,而且要“至车?。只有至诚,才能立天下之大本,经纶天下的大事业。什么原因呢?《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说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无比高尚。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达到的,而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至诚”,由于只有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无私之性,能尽自己之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就能参与天地化育。当然这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实,作者据此立论而已。

2023中庸读书心得范文3篇

第2篇

?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到了宋代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著“四书”。中庸即中用(庸通用),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中庸是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中庸强调做人做事的平衡、适度和优化,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中,就是中道而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中道不行不行,中道不应该不行。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因为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间的那条”中道”。“中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中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礼义。这里的礼义是让多数人能够生活安宁的社会规范,是规范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果说中道即人道,那么人道就是仁道了。仁道是符合人性的,大家都不该违反,都应该照着去做,而且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故“庸者,常也”。

所谓“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不行仁,这叫不仁;做了一半,这叫中道而废。中庸的理论依据在于人性,在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探究。而中庸之道,指的不偏不倚,是持中求和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做事如果不懂得中庸,就会处处受阻,一个人做人如果不懂得低调,就会处处碰壁。但是,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的天然性。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程序性。

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实用性。

四、"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的差异性。

五、“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能动性。

第3篇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其他类似内容

1会计实习心得体会4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4篇

会计实习是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环节。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会计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查看剩余 81%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4篇

2会计实习心得体会5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5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是本站一个旨在为刚入行的会计实习生或即将开始实习的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的专题文章。本篇文章将分享实习生...

查看剩余 83%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5篇

3酒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篇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篇

本文主要围绕着酒店社会实践所带来的心得体会展开,探讨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感悟和收获。通过对酒店实践的实际观察、深入...

查看剩余 77% 酒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8篇

4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8篇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8篇

大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中一次重要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真正体验到社会的多样性,磨炼自己的品格和能力。接下...

查看剩余 75%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心得8篇

5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4篇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4篇

在假期里,许多人都选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锻炼个人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体会到了很多。...

查看剩余 89%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