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教学反思6篇("反思教学:《麦哨》的启示")

《麦哨》教学反思是一篇流传颇广的教育教学文章,作者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反思和解决方法。这篇文章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麦哨》教学反思6篇

第1篇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替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6篇

第2篇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小朋友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小朋友天真、质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小朋友,重点描写了小朋友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俺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同学揣测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规范》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测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俺在实施教学时充沛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俺也吹过。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幼稚了,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俺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俺认为“麦哨”也是俺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俺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俺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现在的小朋友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因此,同学学得有滋有味。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俺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测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俺吸引住了,俺想这是什么声音啊?俺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小朋友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俺们设下悬念,吸引俺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俺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方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虽然俺们主张同学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俺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同学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同学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同学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同学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同学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同学的迁移、内化、吸收。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俺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生:俺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小朋友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俺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小朋友充溢活力,充溢生机。

生:俺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同学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俺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俺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俺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俺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俺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俺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生:俺觉得这儿的比如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生:俺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文章太美了,让俺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贮存到自身的记忆仓库里。

小朋友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同学不只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俺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师:说得多好!其实,俺们只要细细品味俺们的生活,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挑选自身最想写的来写。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俺们这些农家小朋友……)

俺们的同学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只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同学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俺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置教材、利用教材,发明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俺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测,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第3篇

朗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之一。而朗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不断训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呢?请看《麦哨》的一个片段,老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农村美丽景色的句子之后,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但并非很投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调整了导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文字都读活了,演变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我们来比一比,谁把文字读成的画面最美!

学生争先恐后地再次投入了对课文的朗读之中,个个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激起了学生高涨的读书欲望。在琅琅书声中,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这有声的语言,又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渐渐地演变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从他们那无限憧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投入程度。“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与思维火花的撞击中,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提醒着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引领学生读出文章的“味”来——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减数分裂教学反思家乡的桥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

第4篇

?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以麦哨为线索,前后呼应,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风光的美好,重点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这里需要重点落实的是感受孩子们纯朴、欢快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上完后,我细细的回味了整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如下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在自读自悟,做批注,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提升了感悟能力,能抓住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通过读将孩子们比喻成月季花,感受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品读描写孩子们游戏情景,从游戏内容上感受他们的活泼与顽皮;用具体情境中与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比较,体会了乡村孩子不一样的率真与自然。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欢快!这份欢快不仅是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更离不开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去。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使用还是很有收获的。我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缩短了学生实际与文本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

我原本是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读书解决问题,欣赏感悟语言,但是,自己在课堂中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好,因此使得课堂容量太大,个别环节又没有落实到位:

1、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开始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捉泥鳅》的歌曲、画面,启发学生谈话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占用了后面学生读中感悟,汇报交流的时间。其实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重点内容只抓住了一些重点句段。如果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充分的想,放开说,美美的读,我想学习目标中的感悟积累语言就更有实效性了。

2、教学环节有重复、不精练的现象。在让学生初读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了课文最后一段的基础上,我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品读其他段落中优美的句子,不应该再出示阅读思考题,禁锢了学生思维,也为夯实这一教学内容赢得足够的时间。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后,也会对“麦哨”由开始粗浅的认识到是大自然风吹麦浪发出的一种美妙的声音的深入认识。

3、如果课后再能拓展一篇和课文内容相似的小短文让学生阅读,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想这会深化本课课文内容,也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本单元习作也打下了基础。长时间这样坚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我在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欠缺,还没有把学生放开,角色的定位和把握、教学环节的精妙设计等都还需细细钻研和揣摩,这将是我以后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5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第6篇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7: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小学生写作的难度:一二年级叫写话;三——六年级叫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小学阶段作文只是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小竹林里挖竹笋,比谁挖得多;我们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谁跑得快。”

“我们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诱惑,大家拿起勺子,直冲锅边,狼吞虎咽起来。”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其他类似内容

1中班下教案7篇

中班下教案7篇

本篇文章介绍了中班下教案的相关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等。这些教案将帮助中班教师们更好地教学,提高幼儿的...

查看剩余 75% 中班下教案7篇

2实习个人总结14篇

实习个人总结14篇

本文主题为实习个人总结,探讨实习期间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总结与反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

查看剩余 83% 实习个人总结14篇

3教育实习总结26篇

教育实习总结26篇

以下是一篇关于教育实习总结的文章,总结者通过实习经验,探索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关系的有效方法、技巧和策略,同时也发现其中一些...

查看剩余 73% 教育实习总结26篇

4药店工作总结10篇

药店工作总结10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对于药店工作的总结是必须的。本文将对药店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药店工作者加深理解。...

查看剩余 71% 药店工作总结10篇

5工厂实习总结2篇

工厂实习总结2篇

这是一篇工厂实习总结,实习期间学员通过学习与实践,深入了解了工厂的管理和运营,掌握了相应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

查看剩余 87% 工厂实习总结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