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5篇(古典名篇《窦娥冤》:优秀教学案例分享)
本文标题为《窦娥冤》教案,针对该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展开研究和探讨。文章将对教案的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份有益的教学参考。
第1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第2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2. 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1. 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 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1.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 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 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 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3. 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第3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本学案“拓展阅读”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罪愆( )看觑( )提防( )蓦过隅头( )无捱无靠( )
孛老( )秀闼( )田畴( )鳏寡孤独( )燕侣莺俦( )
??( )撚断( )浣纱( )红鸾天喜( )前合后偃( )
恓惶( )讼庭( )错勘( )杳无音信( )苌弘化碧( )
盗跖( )勒死( )邹衍( )古陌荒阡( )亢旱三年( )
(2)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表现了窦娥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3)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
窦娥曾指天骂地,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
a.楔子(xiē) 盗跖(zhí) 嗟怨(jiē) 应验(yìng) 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 亲家(qìn) 衔冤(xián) 连累(lèi) 湛湛青天(zhàn)
c.恓惶(qī) 错勘(kān) 亢旱(kànɡ) 主角(jué) 鳏寡孤独(ɡuān)
d.埋怨(mán) 尸骸(hǎi) 提防(tí) 变徵(zhǐ) 哥哥行(hánɡ)
a.忤逆 昭障 披枷带锁 意兴阑珊 b.痊济 寒喧 当垆涤器 插科打诨
c.嫡亲 顷刻 燕侣莺畴 金榜提名 d.症候 造孽 苌弘化碧 杳无音信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7、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3)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典故: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4)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3、窦娥的性格特征及意义。窦娥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善良质朴、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形象,她默默承受现实的苦难,不惜自我牺牲,对亲人充满了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同时她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如开始寄希望于官府能还她清白,但是当她认识到现实官府吏治的黑暗本质后,她的思想性格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第三折中,窦娥在赴刑场途中咒骂天地“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所谓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地的咒骂,实际是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咒骂,表明无情的现实使窦娥醒悟,她要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抗争。临行前的三桩誓愿,更展示了她不甘屈辱的刚毅性格。
?窦娥冤》这部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与抗议,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璀璨夺目的瑰宝。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第4篇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2. 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4. 《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 《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 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④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 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
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
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
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
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
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涵义上去理解、把握。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
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
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
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
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
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
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
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
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
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
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
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
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
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
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
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
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
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
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
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
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3.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
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
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
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
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名宦传》),他多才多艺,且不满元朝黑暗现实,终身带
仕,一生从事戏剧活动,流传较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人《望江亭》、《单刀会》等b
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社会内容。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
受损害的人们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又总是那样卑以
低下和贪婪。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广大
人民群众喜爱。他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复杂深邃的
内心世界。其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
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2.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
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
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
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
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
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
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
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
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
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
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
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
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
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
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
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
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
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
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
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
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
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
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
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
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
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
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
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
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
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
二、阅读“自读提示”,了解《窦娥冤》的大致情节
1、根据剧情的发展可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划分其起讫,并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3、她去刑场,本来走前街,为什么却要走后街,表现她什么性格特征?
5、 与婆婆离别时,窦娥交代了什么,她的这番话表现什么?
6、 她临死前发下几桩誓愿,用短语概括出来,她为什么发这几桩愿,这三桩愿表现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剧中有个人物刽子手,请你以他的身份,将这一折戏改写为记叙文。
第5篇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关汉卿散曲中,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宿柳。(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撅竹,打马藏图;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楼、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会玩府游州!(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三、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三、阅读第二场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3、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4、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5、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悬念:哀告走后街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三、 阅读第三场戏1、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是哪三桩?其实质分别是什么?明确: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三年干旱——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2、用了哪些典故?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东海孝妇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4、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四、课堂小结: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尤其是最后三桩誓愿,更是窦娥个性的最高展现,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五、布置作业: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彻底否定揭露社会哀告走后街(悬念)(怕见蔡婆)———善良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三桩誓愿实质典故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六月飞雪)三年干旱——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东海孝妇)第三课时重难点提示1.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2.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瘦,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愿、愿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3.《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有何特点?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4.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5.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1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本文集锦为幼儿园小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案范文,涵盖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范文贴...
查看剩余 75% 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3篇
2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本文为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内容丰富而实用,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实践案例,助力孩子健康成...
查看剩余 81% 小班心理健康活动教案集锦8篇
3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教案,适用于小班级孩子的圣诞节主题课程。教案内容兼顾了知识点的掌握和趣味性的...
查看剩余 79% 小班关于圣诞节的教案7篇
4《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本文为桂林市教育局选出的优秀教案之一——《桂林山水》教案的介绍。该教案针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查看剩余 78%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7篇
5《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
本篇文章是针对《静夜思》教案的一份范文锦集,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诗歌。《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查看剩余 76% 《静夜思》教案范文锦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