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6篇("唐诗名篇:北师大版教案精析")

本篇教案是针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中《古诗二首》一课的教学教案。通过对两首古诗的学习与分析,旨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6篇

第1篇

在教学《古诗二首》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3、会用“处处”写句子。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

师:《春晓》一首诗才20个字,可里面知识可丰富了,想知道吗?

师: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动发现,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组成小小组,一起动脑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吗?(生开始交流)

生:对,“眠”是睡觉,“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觉。

生:我觉得睡在被窝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来。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说春天到了,晚上睡觉睡得好甜,不知不觉是早上了。

生:是指太阳升起来了,“晓”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学时能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6篇

第2篇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点评: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的确,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是创造的雏形。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王国,自由驰骋。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带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引出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简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感情铺垫。

学生人人参与,在补充、完善、争辩中,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敏捷性。

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诗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多次想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秋浦歌》品颂会,有效地把知识向课外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学习,但由于预习时学生不太重视,所以有些资料查得不是很丰富充足,对于诗人及背景了解不是很深刻,今后,对于这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学生在体会意境这方面依旧是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和结合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出示冶炼工人劳动的场面画面和古代、现代工人劳动的场面进行对比,很好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

第3篇

?古诗二首》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习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4、比较阅读两首诗,领悟诗歌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5、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生能够根据“金钥匙”的要求来自学古诗是本节课最重要的训练内容。

春天到了,这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直通过优美的语言感受着春天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要用最简练的语言继续感受春天,学习古诗二首。

提起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程度,那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谁能信手拈来,背诵几首春天的诗句。

1、唐代大诗人杜甫不仅能写雄浑壮丽的爱国诗句,还能抒情写景呢。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叫?板书诗名《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说一说课前搜集的关于杜甫和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

[背景: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在饱经战乱后终于有了安身的居所,所以非常欣慰。这首诗就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

小组合作朗读古诗,找出难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看图理解、联系诗句理解、一起讨论等方法来解决,实在困难时向老师求助。

根据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归纳出整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组成员可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补充完整。

小组中所有成员逐一朗读,选一名代表画出图画,一名代表解说,鼓励学生在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形容词,使学生在解说古诗配画时更像是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或一个生动的故事。

1、 手握第二把“金钥匙”。[投影出示] [要求更简化、时间更短]

(1)读词解词:不值[没有遇到人] 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在各小组竞相回答时,老师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从意境、诗人的心情、朗诵的语气等不同方面去考虑,并要求学生分析完后接着抑扬顿挫的朗读古诗。]

(3) 每一句表达一层意思,或是描述一种景物,语言简练。

(4) 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最好押韵,即韵母相同或相似。

五、结束语:加油!下节课我们班的小诗人可要和杜甫、叶绍翁两位大诗人比比语言的魅力呢!

第4篇

2.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首古诗的情景,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授之以渔”的过程。

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就“你认为我们要读懂一首古诗,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也就为后来的古诗学习需要的方法作出铺垫。

3.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据。

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选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熟悉诗文,扫除生字障碍,同时自主解决部分难点。

启发学生借鉴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进行自学。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你都读懂了哪些地方?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能不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为学习任务,在多次自读、指名读的基础上进行自学、交流。

要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因此,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体会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一首古诗的学习,是为更多古诗的“不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带着这些方法进行第二首古诗的自学,并有所收获才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当中,要敢于放手,充分尊重学生自学的成果,引导学生更好地从内心感受古诗的意境。

因为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古诗诵读”的活动,这两首古诗大多数学生早就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对于刚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尽管年龄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小组的合作意识、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发展。

同学们以前都学过很多古诗,你认为我们要读懂一首古诗,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板书:题目、诗人、诗意、诗情)那么我们就试着来读懂第一首古诗。

2.这首诗是谁写的?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的情况。完整板书:初读解题知诗人)

3.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

(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4.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每个四人小组的组长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进行全班交流。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过渡:看来,同学们在细细的朗读讨论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

6.记得我们在介绍诗人的时候,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像,说说在你脑海中都出现了什么样的景物、怎样的画面?

7.交流,重点理解小鸟是被什么给惊吓了?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山林里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体会当时山林的静谧和作者闲适的心情、对明月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通过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同学们想像到当时的情景,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1.总结学法: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鸟鸣涧》这首古诗的?

(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暮江吟》。(板书课题。)

三星级:说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的资料。(重点解释暮、吟)

四星级:描述这首诗的情景。(重点理解“残阳”“瑟瑟”“可怜”的意思)

五星级:带着作者当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画出这幅情景。

1.两位诗人选择了静、夕阳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月夜的美景。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2.教师推荐有关“月”的古诗,供学生课下的诵读、学习。

第5篇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第6篇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塑造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表达的感情丰富感人。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多多从古诗词宝库中去采撷。下节课我们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诵的好。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古诗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语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简洁之美。较好的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类似内容

1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汇总5篇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汇总5篇

本文整理了多篇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涵盖了多种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供中班教师参考借鉴。...

查看剩余 82%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范文汇总5篇

2大班教案锦集4篇

大班教案锦集4篇

这是一份集合了大班教学优秀教案的锦集,涵盖了语言、数学、英语、艺术等多个学科。教案结合幼儿认知规律,注重教育教学方法,能...

查看剩余 86% 大班教案锦集4篇

3大班教案集锦4篇

大班教案集锦4篇

《大班教案集锦》为老师备课提供了优质资源,包含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多个学科的教案,适用于幼儿园、小学等大班级别。其内...

查看剩余 90% 大班教案集锦4篇

4摇篮教案中班7篇

摇篮教案中班7篇

摇篮教案中班是一种针对0-2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理念,通过亲子互动、身体感觉和语言启蒙等方式,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将结合...

查看剩余 73% 摇篮教案中班7篇

5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汇总3篇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汇总3篇

本文汇总了多个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这些教案旨在为幼儿园大班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体验,锻...

查看剩余 84%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汇总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