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礼仪集锦7篇("中华饮食文化之美:一场令人难忘的礼仪盛宴")
“中国饮食礼仪集锦”是一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及相关礼仪的资料,它涵盖了从筷子使用到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料。了解和掌握这些饮食礼仪,不仅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更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1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国餐厅就餐,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钱锤书先生引博明《西斋偶得》言:“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沛城、杭城(按:《东京梦华录》未记杭城,记杭城者为《梦粱录》)食料,大半不识其名。又见明人刻书内,有蒙古、女真、畏吾儿、回回食物单,思之亦不能入口。”这段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很落后,乐曲、歌曲大多要靠口耳相传,这样传之既久,必然失真。
饮食就比较复杂,一是有文字记录能力的士人,长期奉行“君子远庖厨”,对于饮食烹饪知之甚少,也不甚重视,很少见诸记载;即有记载也很疏略,像《膳夫经手录》(唐人杨晔著)这种以“经”命名的烹饪典籍,其实叙述非常简略,正文仅有一千五百字,其中还以讲述各种食物名称和产地为主,论及烹饪也只是“后以五味汁沃之,更以椒酥和之”之类,非常简单。就凭着这些记载,真是令人“全不知何味”了;另外是自古以来,人的口味变化甚大,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今日看来不仅未必“美”,而且有些可能令人难以下咽,甚至会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如先秦人普遍食用的“醢(酱)就有以蚂蚁、虫卵、蚕茧作原料的,除了个别的少数族群,对于华夏民族说来大约是不能接受了。这种变化是基于食物原料的改变和饮食观念的变迁而形成的。
古往今来,食物原料变化很大,有的新被培植出来,有的从外地或外国传人,有的由于烹饪方法的`变化,因此人的口味不由得不随之而变。即使回到古代,能够吃到古人烹饪的佳肴美味,恐怕大多很难适应。不用说数百年,就是五十年前,北京人喜欢喝的豆汁、喜欢吃的麻豆腐,由于断档一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来,要求恢复生产的呼声甚高,待真的恢复了,除了一些老年人外,连中年人能够接受的都很少,更不用说年轻人了。又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北京炒菜大多是用荤油(猪油),认为花生油有腥气,豆油冒烟,其他如现在流行的玉米油、葵花子油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香油(芝麻油)也只是拌生菜吃。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关注肥月较、预防心血管疾病,许多人谈荤油而生畏,这也影响了人们的口味。现在炒菜用荤油的不多见了。人们口味变了,看到既往时代的美味,自己再仿做而尝试的时候就会如李渔所说“皆阔于鼻而蛰于口”(《闲情偶寄》)了。又如《红楼梦》中的许多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其实真正按原汁原味做出来,人们也未必能接受。例如“茄鳌”,这本来是个“路菜”(长途旅行时吃的),要做得咸一些,以防止变味。现在所谓“红楼梦菜系”都做成“鸡丁烧茄子”,食客惊叹,如果恢复曹雪芹所写的本来面貌,很少人会把它当作美食的。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他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在古时候,虽然人们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长辈并尽力照顾好他们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尽管中国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开始前,主人往往会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听到“请用,随意”等类似的话语后才能开始用餐。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会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围绕摆放。通常主菜会面向贵宾或者年长者,这也显示出尊重的美意。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
第2篇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往往从商周时期民间及上层社会的饮食方式谈起。原因就在于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大厦创建的时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成部分便是在这一时期奠基的。
依古文献载,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渐以具体的礼节仪文积淀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权设计中,礼仪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各集团“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进而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与手段。
周代是一个礼乐发达的社会,所有的活动都必须纳入礼的范围之内,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各种礼仪制度中,饮食礼仪制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饮酒有饮食、乡射少不了饮食、尊老养老、祭扫、敬神、居丧、婚嫁更无不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种礼制都与饮食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由于礼仪制度的制定为上层社会所决定,因此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勤学——从政——肉食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教育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食因为所处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贵族们的钟鼎而食与庶民的食不果腹这样的差异,也是由于统治者地位高下不等使得财富占有的多寡不同而造成的。
社会对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满敬畏,遇到重大节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过祭祀达到禳灾赐福的目的。同时周人认为他们日常所食之物乃神灵所赐,吃掉祭品则是分享神灵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后要举行宴会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对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标准分出高低贵贱,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级的神享受不同标准的供奉。
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所以在祭祀活动之后的宴会中体现了周代食品的神赐性、宴饮的家族性的饮食特点。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在礼乐方面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先秦《礼记·曲礼》上对饮食礼仪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觉;
“毋咤饭”,吃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好像自己的烹调技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啮骨”,不要过度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烹调得不好,请包涵;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吃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吃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干净后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等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等四大特点,在各种场合的饮食中都有所体现,而饮食的这些特点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缩影。
第3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因种类丰富、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世界,很多外国朋友一听到中餐就树起大拇指表示赞同。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很多国人在餐桌上的礼仪却是让人不堪入目的。有的人吃了几十年的中餐,依旧拿不稳筷子,夹菜时滑掉食物;有的人吃东西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声音,却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古话说得好“席不正不做”,因为弯腰驼背会压迫肠胃,导致消化不良,而且仪态也不雅观。在用餐的时候要考虑一下自己会不会影响到别人?会不会让人家侧目以对?在吃饭的时候时刻保持警醒,保持应有的礼仪。
宴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重大宴会的准备更是需要细心、耐心和恒心,其中,邀请函的制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正式的邀请函中应该注明以下内容:
宴会的目的 首先要让宾客通过阅读邀请函明确宴会是为了什么而举办的,比如为了庆祝元旦、迎接新年的到来,或者为了给某人祝寿,或者为了纪念公司成立等等,这样来客才会心中有数,知道应该做什么准备。
宴会的种类 因为现在宴会的种类很多,有自助餐、西餐、中餐、鸡尾酒会等等,所以需要事先让宾客知道宴会的种类。
时间 选择宴会时间,一般要尽量避开法定假日,如国庆、春节等,因为在法定假日有的人家人团聚,有的人出门旅游,很难把人凑齐。
?举例】 一对年轻的恋人准备举行婚礼,她们把婚礼的时间定在十月二号,结果当天有的朋友因为出门旅行没能出席婚礼,有的人却拖家带口的全家都来了,使得整个婚宴很混乱。
地点 在确定宴会地点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交通是否方便?有没有停车场?不能为了吃一顿饭,使得大家舟车劳顿。
对于一般的休闲聚餐性质的宴会,客人们可以着便服,但是对于比较正式的或者重大的宴会,则需要出席者穿着礼服,所以要在邀请函上注明:“男士请着西装打领带,女士请着套装或小礼服”,否则客人很可能会依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到时举办方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回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举办方确认能够出席宴会的人数,统计人数之后,举办方才能根据人数确定宴会的规模、食物的数量等。
2.座次的安排 我国在正式场合一般都用圆桌,最少一桌,多则几十桌,每种情况都有具体的礼节要求。
一桌 如果只有一桌,这一桌一般设在房间的中央,正对着门口,这时主人应该坐在离门口比较近的位置,主宾坐在面向门口、离门口比较远的位置,这样既可以便于主人招呼迟到的客人,又不会让主宾受上菜动作的影响。
如果是一字形排开的三桌,则以中为主,以左为次,最后是右边的一桌;如果是品字形的三桌,则以上面的一桌为主桌,然后是下面左边的一桌,最后是右手这一桌;如果是鼎足形的三桌,上面左边的是主桌,上面右边的是次桌,下面靠近门口的一桌是最低的位置,由年纪比较小、职位比较低的`人坐。
如果是梅花形排列的四桌,中间的远离门口的一桌是主桌,其次是中间的离门近的一桌,再次是左边,最后是右边;如果是一字形排开的四桌,还可能是七八桌,都是以中间的一桌为主桌,然后按照离主桌的距离从近到远先左后右依次排序。
如果是轴心形的五桌,那么最中心的一桌自然是主桌,然后依照以中为主,以左为次,以右为辅的规律,再排其他四桌;如果是梅花形的五桌,最上面的是主桌,然后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常见的摆结婚喜筵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是坐在最上面的主桌。
总之,不管桌子摆成什么形式,在排序时都是以中间为首,其次是左边,最后是右边,只要按照这个规则就能把座位安排得非常妥当。
第4篇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第5篇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块)。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第6篇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话剧。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无论是主人给你倒茶还是添茶,你都应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轻敲两下,这在茶礼中叫做叩手礼,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品茶时拿品茗杯的手势也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大拇指与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干哦,记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给你准备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礼节,我们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了,主人却没有再换茶。这时你也许会以为是主人疏忽,其实不然,这是主人暗示你该回家了,可别还死赖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还有别的重要事情。
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特别是长时间没用过的茶具,时间久了会沾上灰尘、污垢,所以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时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冲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的做法既讲究卫生,又能够令茶叶有醒茶的效果,冲出来的茶汤会更好喝。
投茶量一般需要壶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投茶量也需要视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场的人数,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茶水是比较热的,如果杯子满满都是热茶。接手时茶杯很热,这样很容易导致被烫伤。
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食用的茶点,最好准备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无论是朋友聚会喝茶,还是客户拜访、商务洽谈,倒茶礼仪都派得上用场。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养,而且也体现了礼貌待客,给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第7篇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1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7篇
本文主要介绍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的重要性和书写要点。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年度考核的重要性,根据自身工作情况,认真撰写个人...
查看剩余 76%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7篇
2测量学实习总结7篇
这篇文章将分享一名测量学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收获和总结,包括技术、团队协作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通过实践的学习,他实现了从...
查看剩余 80% 测量学实习总结7篇
3校园欺凌演讲稿7篇
本篇文章主题为校园欺凌演讲稿,旨在引起人们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和关心。校园欺凌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身心造...
查看剩余 80% 校园欺凌演讲稿7篇
4销售员年终总结7篇
销售员的年终总结是一份综合性的报告,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销售工作,评估业绩和成就,并提出未来发展计划和改进建议。这份总结不...
查看剩余 90% 销售员年终总结7篇
52023保安入职转正申请书7篇
本文提供一篇关于2023年保安入职转正申请书的范文,旨在帮助保安申请人了解如何书写一份成功的申请书,增加获得转正机会的可能性...
查看剩余 79% 2023保安入职转正申请书7篇